文 | 馮彥翔諮商心理師
現在也有不同的業者、單位推出各種暑假課程、活動方案。
有些家長希望讓孩子「多學一點」,或者怕孩子在家裡「過太爽」,
變得不積極、跟不上別人,就把孩子的時間排得滿滿的,
甚至暑假比開學期間還忙。
但這樣真的有必要嗎?
1.孩子需要自由探索的空間
孩子,尤其是小小孩,正在發展自己的自主學習、探索的能力。他們需要一定的自由度去嘗試、去玩、去把自己的想像或幻想轉換成現實,去經驗這個過程以及結果。(延伸閱讀:如何培養聰明又熱愛學習的孩子?—專家指出:保持成長型思維是關鍵 )
發展學家Erikson便指出,
若受到過多的框架、限制,
孩子可能會缺乏主動、好奇的能力,
變得退縮、畏懼,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
2. 過度的外在控制反而會失去了自發與積極
教育與心理學家很早就發現,
過度地由外在他人、環境控制、
決定(外控),
會讓個體失去自我掌控、自我決定(內控)的能力;
既然所有事情都被別人安排好了,自己便不想去努力,甚至不再對自己的事情感興趣。相反地,若是有足夠的自由與時間、空間,孩子就能發展出原有的好奇、探索能力,以及自己想要學習、想要變好的本能。
但可能有許多家長的困擾是,孩子白天需要有人照顧、有地方可以去,如果不要安排,難道是要放他自己在家裡玩嗎?(延伸閱讀:「不想把小孩丟安親班,也不想放牛吃草?」—爸媽可以這樣做,陪不同年齡層的孩子過暑假(上))我們知道每個家庭都會有各自的考量與需求,因此不會說怎樣是絕對好或不好的選擇。想要跟家長分享的是,若依著孩子的發展需要,在規劃假日時間時,可以留意以下幾點:
3.與孩子共同討論要參與的活動
上面有提到,若是被強迫安排的活動,孩子可能會興趣缺缺、失去主動性,但若是先和孩子一同討論,讓他挑選有意願、有興趣的活動,孩子會比較能夠保持熱情、持續參與。
4.不需要一定要「學到什麼」
可能會有家長擔心,那如果讓孩子自己選,那不就都在「玩」?那是不是要學些什麼,才比較有意義、才跟得上別人?但其實孩子在玩的過程,就是在學習。學習使用自己的身體,學習接觸世界,學習人際關係與溝通,學習判斷思考,學習情緒調節與挫折忍受度……。這些東西對孩子來說,可能比英文、鋼琴還重要得多(當然若孩子自己想要學鋼琴,還是可以讓他試試看)。(延伸閱讀:「我的小孩很有創意,怎麼培養他繼續發展?」—4個方法,點亮孩子的內在天賦。)
5. 留一點親子互動、對話的時間
若白天已經在外參加活動,建議晚上就不要安排其他課程(除非孩子自己非常有興趣跟意願,但也不要太多),而是留點親子時間。
你可以跟孩子聊聊白天發生的事情,有沒有什麼開心或不開心的,有沒有什麼新的發現。
上面第二點中提到的,
「在玩的過程的學習」,
有時候是需要大人與孩子對話、協助消化、整理,
他們才比較容易體會和吸收。
這個過程中也會更增進你們的親子關係。若不太知道到底要怎麼對話,就留一點時間陪孩子玩,也是不錯的做法。
6. 允許挫折與放棄
即便是自己選的活動,有些孩子開始嘗試之後會碰到挫折、不舒服,甚至說自己不想要繼續了。有些家長會認為,「你自己選的,就要堅持到底」,因此希望孩子持續下去。的確有些時候孩子經過某些支持、鼓勵、協助,還是可以持續完成、得到成就感,但有些時候繼續勉強只會加深挫敗感,甚至有可能影響親子關係。到底該如何拿捏,需要家長與孩子細緻地對話、討論才會知道,孩子也會在過程中更知道如何面對挫折、如何面對自己的感覺、評估自己的能力、練習為自己做出決定。(延伸閱讀:從全能幻想到現實感的落差—陪伴孩子面對挫折與成長的必修課)
7. 不用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過度焦慮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學習的方式、速度也和其他人不一樣,甚至家裡的老大跟老二也都不一樣。雖然這世代充斥著各種資訊,容易讓家長充滿焦慮,好像一定要給小孩什麼、一定要做到什麼,才是好的、足夠的。
但孩子跟家長都需要多一點彈性的時間和空間,
好好玩、好好享受,容許不小心犯錯與偶爾的挫折,
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當親子關係夠好,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自信心,他便有能力去探索世界、去學習自己想要學的事物了。
你可能還會想看…
「讓阿公阿嬤陪孩子過暑假到底省事還費事?」—心理師建議這樣做,讓隔代教養取得最佳平衡。(上)
專業選文系列 | 別要求孩子活的順從乖巧,因為快樂的泉源來自活出富創造力的人生(上)
作者介紹
馮彥翔,諮商心理師。從醫學系離開進入諮商所,不斷探索人生中不同的可能性。關心兒少、親子、多元性別、多元文化議題,期待每個人都可找到好好活著的方式。有時很真實,有時很胡鬧。 粉絲專頁:馮彥翔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