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摩納・德拉胡克(Mona Delahook)
譯 | 傅雅群 諮商心理師
先前美國有一則新聞報導寫到,在一間北加州的一間學校,一名十三歲的自閉症學生受到學校員工長時間的肢體綑綁後過世了。
另有一名無法說話、十二歲自閉症小孩,在學校情緒暴走過後,被老師帶進教室旁邊那狹小、上鎖的隔離室,並且在被關進房間之前,被強迫全身脫光光,沒隔多久,學校員工便發現他身上全是他自己的排泄物。
這些誇張的故事皆揭示了一個兒童教育與照護體系中的迫切問題:許多決策者 其實不見得了解,孩子失常行為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及應該如何幫助出現困難行為的小孩。
然而,淘汰過時的舊觀念是我們的當務之急,對此,近期的腦部科學已有了新的理解。
有太多人相信,
一旦小孩傷害自己或他人時,
應該要加以綑綁、
或將他隔離起來,
但是這個方法
其實沒有神經科學的根據。
小孩暴走時,被隔離只會更抓狂
神經學清楚地解釋了戰或逃行為底下的意義:它是小孩腦部與身體偵測到某種形式的威脅後所做出的反應。當小孩處於戰或逃的狀態,他會出現自動化而非刻意的、根源於腦部的身體行為,這時如果把他們隔離到一旁,將會加劇戰或逃的反應(註一)。
(註一:戰或逃反應-fight or flight:是指緊急下的生理反應,人面對緊急的壓力,腎上腺會分泌更多腎上腺素,以幫助我們的身體準備好對抗威脅或是逃離危險。)
面對暴走小孩,
與其隔絕他,
我們應該用人道
且有同理心的方式
去確保他們即別人的安全。
我們需要改變看待這件事的角度,辨識出這小孩其實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再暴走的時候,孩子呈現的是人類腦部的一種狀態,例如發脾氣、暴怒或腎上腺素激增而衝動傷及自己或他人,這些都是生理性的壓力反應,也是孩子需要被幫助的徵兆。(延伸閱讀:孩子情緒失控怎麼辦?幫助孩子情緒管理的7個功課)
當然,我們一定要先確保小孩與他人的安全,只是做法上可以更人道而關懷。
當正在氣頭上時,小孩聽不進你說的話、無法思考自己正在做什麼、甚至也不會求救。
對小孩施予
隔離或綑綁這類的懲罰,
會增加他們神經系統的壓力、
讓腦部進入備戰狀態、
放大偵測到的威脅,
終而導致對人際關係
逐漸失去信任。
當小孩感覺到危險焦慮,便越需要我們與他連結
幸運的是,對於要怎麼協助這些小孩,神經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概念:社會參與。
一個正處於嚴重戰或逃模式下的小孩急需一樣東西:如何確保安全的指引,專門針對他的感覺處理(sensory profile)與神經系統所提供的指引。(延伸閱讀:「我叫小孩去罰站一百遍好像都沒用…」—以下簡單4步驟,有效取代暫時隔離法)
理想上,每個具有嚴重行為困難的小孩或青少年都應該有一本專屬自己的「說明書」,由最懂他的人來撰寫,讓他周遭的大人知道如何安撫他、讓他自己和周圍的人都可以安全,這麼個人化的作法勢必會要花上許多心力與訓練,但這是必要的。
一旦我們對人類本能的壓力反應有所誤解——尤其是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e)與高敏感族群,包含那些暴露在創傷或毒性壓力的狀態——而繼續使用過時而錯誤的方法,將會使得許多小孩因而受苦。
唯有熟識而敏感細膩的關係能夠幫助高敏感的小孩,我們要問的是:
「在眼下的環境與關係中,小孩需要些什麼?」。
小孩心裡越是感覺一切嚴苛危險,他便越需要我們去與他接觸、連結。(延伸閱讀:孩子情緒失控了嗎?以「積極介入法」(time in)取代「暫時隔離法」(Timeouts))
簡單來說,任何與小孩工作、面對他們困難行為的人都應該了解,當代腦部科學已清楚傳達出以下訊息:
要能成功幫忙困難小孩,
最重要的要素就是
人與人的連結。
你可能還會想看…
作者介紹
莫娜.迪拉胡克博士(Dr. Mona Delahooke)是一名與兒童及家庭工作經驗三十餘年的臨床心理師。他也是Profectum基金會(一個致力於支持自閉症兒童、青少年及成人的組織)的資深教職會員。他同時也是洛杉磯心理衛生部門的講師。他是美國心理學協會的成員,作為一名反思實踐講師,他在加州嬰幼兒心理健康領域受到高度的認可。他也經常為家長、組織機構、學校和公部門提供演講、訓練及諮詢。莫娜.迪拉胡克博士的職涯致力於推廣為發展、行為、情緒和學習差異的孩子,提供同理性、關係取向式,以及神經發展觀點的治療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