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茱莉‧康普頓(Julie Compton)
譯|彭春瑜
心理治療師麗莎‧麥克羅(Lisa McCrohan)在培養孩子有關懷心時,會把焦點放在關注她的家庭,以及最重要的─關注自己。依照麥克羅所說,這是成為「連結者」[1]的重要條件。
「當我們關注自己,很自然地這樣的關注就會流入我們與其他成人的關係之中,並往下延伸到孩子身上,這也就影響了家庭裡的調性、氛圍及能量。」麥卡羅在國家廣播公司《更好的生活》專欄(NBC News BETTER)提到。(延伸閱讀:想跟孩子感情更好嗎?10種好習慣讓你增進親子關係)
連結從你自己開始
《微光寶石》(Gems of Delight)一書的作者提到,她與她的先生意識到他們兩人互動的方式會如何影響到他們十歲兒子與七歲女兒的行為表現。
當麥克羅發現自己在對她的先生生氣時,她會採取一個自己稱為「神聖的暫停」的舉動。在做出回應之前,她會停下來,指出她的身體裡面正在發生什麼事:她的心臟在劇烈跳動、她的下顎緊咬、她的胃部糾結。她說藉由停下來、辨識這些感覺,能夠幫助她恢復平靜。
「當我們開始回到當下,接著我們就能夠選擇我們要如何回應。」關懷心教練(the compassion coach)解釋道。
人們以為「連結」是考慮別人的感受,
但「連結」其實始於當你負面情緒湧上來時,
願意理解並擁抱它們。
連結者能夠關懷自己
麥克羅提到,人們通常以為「連結」是考慮別人的感受,但「連結」其實始於當你負面情緒湧上來時,願意理解並擁抱它們(延伸閱讀:經營幼兒親子關係小秘訣—讓「家」成為真正的避風港!)
「我們內在會有這些反應是OK的,」她說,
「當我們知道如何連結自己,
我們就會知道『我們的感覺、想法
或者身體裡面的感覺都是OK的』,
接著我們便能明智地對我們自己
或者他人做出充滿關懷的回應。」
她提到,下一個階段是,邀請你的同伴了解你的感受。「這是一個邀請,不是一個強制的要求。」麥克羅解釋道。
孩子需要感覺被連結
心理治療師說,早期童年是孩子生命中非常脆弱的時期。
「0到6歲在發展中是非常重要的時期,」麥克羅說,「我們沒有外顯記憶,只有內隱記憶;內隱記憶只會被我們的身體記得,我們的大腦認知無法記住。」
父母應該用連結、
關懷與關注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孩子。
「如此一來,孩子便會用自己的神經系統以及體內發展中的各個系統經驗、感覺到『你很重要、你屬於這裡…你是被愛著的』。」
麥克羅指出,家長並非完美的,如果隨著時間的消磨而失去耐性也是可以理解的。她說,這就是家長需要慢下來、重新連結、互相擁抱的時刻。「總是有很多重新開始的時刻。」作者說。
連結你的孩子,從傾聽開始
你可以如何協助孩子面對關係中的困難?麥克羅說,如果你的孩子是被霸凌,那你應該要介入。但是更多時候,父母需要的只是傾聽與給予指引。(延伸閱讀: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和平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10個和平育兒不處罰的小訣竅)
麥克羅提到,當她的兒子二年級時,因為同學不讓他一起玩遊戲而感到很沮喪。麥克羅並沒有嘗試幫他解決問題,而是感謝他願意分享他的感覺;接著她問兒子,他心目中好的友誼是什麼樣子的,協助他辨認出那些特質,讓他擁有那些特質。
「那年結束時,我看到他更有自信,更能意識到『這樣的人是我會想要交朋友的對象,而我也能夠成為這樣的朋友』,」她說,「他解決了這個困擾,因為他能夠關注自己。」
用傾聽來連結你的孩子,並幫助他們提升情緒智商。
「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的,比如我們想要孩子擁有充滿關愛的社群跟學校,得從身為父母的我們每一個人開始。」麥克羅說。
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的,
比如我們想要孩子擁有充滿關愛的社群跟學校,
得從身為父母的我們每一個人開始。
如何成為連結者
- 連結從自己開始。當你發現自己開始沮喪時,採取「神聖的停頓」,辨識自己的情緒,來恢復平靜。
- 關懷自己。擁抱自己的負面感受,並且瞭解有這樣的感覺是OK的。試著不要發洩出來,而是邀請你的同伴來認識你的感覺。
- 早期童年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時期。用連結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孩子是很重要的,但如果不小心犯錯也沒關係。重新開始。藉由協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答案,來讓他們建立自信。
[1]譯著:原文為includer,指能夠主動地去靠近、關照他人,產生一種親密良好的互動的人,並有一種包容的態度在。
你可能還會想看…
「怎麼教出高EQ、情緒穩定的孩子?」—5個步驟強化孩子的情緒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