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好孕工作室 陳鈺萍醫師 Ft. 楊育絜醫師
編整|愛兒學編輯部
台北醫學院的醫學系畢業、在台大醫院完成婦產專科的訓練,
擁有生殖內分泌科次專科,在台大分院升任主治醫生的楊育絜醫師,
為什麼會選擇非醫療體制內的居家生產方式?
楊育絜醫師回憶自己對於生產的準備,並不一是一種購物選擇的概念,而是思考自己要如何在孕期中也能維持身體良好運作、好好地渡過孕產程,為了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自己,她選擇了比較緩和的瑜珈開始建立運動習慣,當時的瑜珈老師很推崇「溫柔生產」,並且也教導催眠生產的課程。而催眠生產提到的「催眠」,其實是美國早期溫柔生產的推動者、也是目前仍非常活躍的助產師芭芭拉.哈波(Barbara Harper)所提倡的概念──也讓楊醫師開始產生對於生產的思考:
身體其實有它自然的、
演化上的生產的能力,
寶寶來到世界上
是值得被尊重且溫柔對待的。
想提供寶寶最好的出生環境
會選擇居家生產的產家,有一部分可能是出於抗拒醫療或者是恐懼醫院,但楊育絜醫師選擇居家生產一方面是出自於一個信念,希望能提供寶寶最好的出生環境。剛好在第二胎的孕期中,參加《溫柔生產》這本書的作者芭芭拉.哈波在台灣的水中生產的工作坊,在這個工作坊裡面醫師又認識到更多自然界生產環境的一些機制,寶寶在出生的歷程中也能展現主動角色等等,尤其書中提到關於從胎內到出生環境的一個銜接,所以醫師將生產方式的目標放在「水中生產」上。
水中生產讓寶寶在出生後,
從羊水到一個更大的水池中,
這樣一來孩子在呼吸上會有較緩和的轉換,
也避免生出產道時的衝擊,
是比較溫柔的迎接寶寶到來的方式。
另一方面是延遲斷臍的時間,希望可以等待臍帶的自然脫落。(延伸閱讀:「新生兒延遲斷臍有哪些好處?」讓婦產科醫生為您解答!)
體驗身體的原始反應與機制
這都是溫柔生產及順勢生產的核心概念:「體驗身體在演化上有原始反應與機制」,但因為現代文明的生活打斷了身體原有的表現,或者是因為外在介入,而沒有辦法讓這些身體本能機制能好好發揮。楊醫師的選擇其實也像是動物界自然的築巢反應,選擇信任且身體熟悉的生產方式。(延伸閱讀:選擇自然產還是剖腹產!? 研究發現我們應該給孕婦更長的分娩時間)
居家生產是因為產家想要選擇一個比較貼近自然、減少醫療介入的生產方式。同時,在推行居家生產的我們也期望,產家的態度是在自由的意志下選擇居家生產。這幫助我們能全心的、好好的去了解「生產」這件事,做出一個真心想要提供給孩子最好的生產方式的決定。
居家生產作需要做什麼準備?
因為專業就是婦產科醫師,楊醫師的伴侶也很信任並尊重她對居家生產的選擇。但從醫師審慎的專業訓練下仍會對生產風險做出一些評估與考量,如產前預先做好完整的規畫、產程中如有意外發生的救援備案,依賴婦產科專業可以做出緊急處理及用品準備,如氧氣面罩、藥物等,事先規劃做好風險控管。
然而,生產最大的風險並不是因為選擇在哪裡生孩子,
而是與產家身體健康的狀態比較有關係。
如同對於「高齡」生產危險性的迷思,侷限了產家在生產方式的選擇,以日本為例,規定40歲以上的產婦不可以在助產院生產,儘管這仍是一個在醫療體制內,但以助產士主導生產的地方。楊醫師認為高齡孕婦該擔心的是比較容易會出現一些共病,如糖尿病、高血壓或者其他慢性疾病等,這些才是會因為高齡會造成並影響孕產安全的問題。
在產家身體沒有特別的狀況,
維持自己身體良好的狀態下,
年齡並不是居家生產唯一的重要評估項目。
居家生產與主流體制生產的差異是什麼?
主流醫學裡面不太去區分「身體使用的狀態」是什麼,還沒有辦法從這個角度來評斷生產的高低風險。楊醫師提到在台大的專科訓練是很注重所謂醫療適應症,也就是說每一個醫療介入都是要有原因、要有理由的,而在生產方式上,也會接觸類似自由體位的概念、臀位自然產等,並學習在生產時減少會陰傷害,這些生產技術及觀念仍然都存在。但醫院生產的樣貌就像是生產線的作業,在生產線的流程當中,因為時間、效率、人力等各種缺乏或是不足,所以居家生產強調的溫柔對待的環境、基本的尊重,就被犧牲掉了。
生小孩時「用力」真的最重要?
還有一個最大的差異是,在對醫療體制內,生產中的產婦能做的就是要好好用力,但是其實除了對生產知識理解的必要性外,產前準備身體如何用力其實是最不需要的。
在居家生產的概念裡,
生孩子不是只有在生產的時
有足夠的力氣把小孩擠出來,
而是如何在放鬆的狀態、
在充滿愛的支持裡面,
好好地把孩子生出來。
所以居家產強調需要練習的是放鬆,學習對自己身體的覺知,及對身體的信任,找回對自己身體的熟悉感,每個產家都能好好生產。(延伸閱讀:不打無痛怎麼撐過自然產?—一位專業陪產員自然產分娩的經驗分享(上))
居家生產與體制生產如何相互合作?
如果在完善的醫療資源下,同樣也可以做到友善、尊重產家的選擇,然後可以信任有準備的產家,讓產家能夠去信任他的身體,這就是環環相扣居家生產的概念;如果擔心的是生產風險,在自然生產、順勢生產的環境裡,隨時有準備好的醫療資源,如後送機制、急救機制等,那就是對產家是最大的福音,最理想的狀態是有朝一日體制內的生產跟居家生產一樣是得到支持、身心放鬆,且又安全的環境。(延伸閱讀:「疫情還沒過去,我卻要生產了…」—別慌,讓助產師告訴妳如何應對!)
居家生產的歷史?
1970年代以前居家生產在全世界都還是生產的主流,但漸漸的因為醫學的演進、對科學的崇拜,認為醫院是一個消毒過的、可以提供最緊急的照護的環境,生產從家裡轉換到醫院裡,居家生產因此式微,助產師角色也曾消失過一段時間。
在歐洲大部分的國家裡
助產師一直都還是生產的主力。
順勢生產專家陳鈺萍醫師曾到丹麥參訪醫院,看到助產師跟醫師這兩個專業如何在生產時合作,即便是在醫院裡,仍然可以像我夢寐以求的,在醫院裡體驗到像在居家一樣舒服、安心的生產的環境,希望台灣未來可以走出這樣的方向。
想知道更多關於順勢生產的專業內容,歡迎收聽好孕愛兒生產派對Podcast!
Ep01 助產師是做什麼的?
Ep02 在家生小孩不危險嗎?
Ep03 和內在小孩和解
Ep04 中醫師看順勢生產
Ep05 這樣的規律運動有助產程?
Ep06 如何療癒生產創傷?
Ep07懷孕可以這樣吃?!
Ep08最適合產家的花精芳療
Ep09 當爸爸的準備
Ep10 餵奶學問多
你可能也會想看…
「在家也能生孩子? 原來現代還有產婆?」一起來了解未曾消失的助產專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