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馮彥翔 諮商心理師
講到寶寶八到十個月大開始會爬,
之後慢慢會走,對許多人來說大概是很理所當然的過程,
但片中的科學家從他們的研究結果,提供給我們一些不同的觀點與想像。
1. 寶寶天生就有爬行的潛能
影片中提到,寶寶天生就有爬行的潛能,至少是想要使用自己的四肢來讓自己位移的渴望,只是受限於肌力不足、身體(尤其是頭)過重,需要等到肌肉發展到一個程度,才能真正做出「爬行」的動作。
在心理發展上我們會說,當寶寶可以爬了,便可以更自由地控制自己的身體,決定自己要去哪裡,以及探索這個世界。如果寶寶天生便具有爬行的潛能,我想寶寶的內在天性中也有部分是渴望自由、渴望自我控制的。這樣的渴望能否實現,除了生理上的條件外,也許也有部分是心理上的條件。
「自由」是「不受控制」,
但也會連結到「不受保護」、
「孤獨」等面相。
離開了雙親的膀臂,一旦要靠自己去探索這麼大的世界,會不會碰到危險?可以離雙親多遠才是安全的?新生兒想必還沒有辦法獨自面對這一切,即便心中會有想要自由探索的渴望,更大的需求還是先維持和母親的連結和一體性。在嬰兒慢慢長大的過程中,視力慢慢變好了,身體有力了,對父母以及環境熟悉了,便比較準備好去享受自由的感覺。
即便孩子慢慢長大,會爬、會走了,我們也會看見嬰兒甚至幼兒時不時就回頭確認父母在哪裡,自己才能安心繼續去玩。
其實即便孩子長大了,
甚至到了青少年期,
「自由」與「被保護」
兩端的來回拉扯、
掙扎還是會繼續。
常見的狀況是青少年想要自由,但不願意負相對應的責任,仍希望有人幫他收拾後果。這是會不斷來回的歷程,需要每個人慢慢找到自己的平衡點。
2.探索外在環境
當寶寶開始會爬之後,不只自身生理、心理狀態的準備,他也需要更留意外在環境,可能是用視覺、觸覺或其他知覺來偵測障礙物、尋找目標、避開危險等等。過程中寶寶不只是練習著肌肉的使用,也在練習更深入地去探索、認識這個世界。
影片中做了一個小實驗,想知道寶寶能不能用自己的視覺、觸覺,來判斷眼前的路是有危險的、不能繼續爬。
寶寶大概要有20週的爬行經驗,
才會比較搞清楚
自己的身體的狀況、
環境的狀況、
身體在環境裡可以做什麼。
這種「慢慢意識到自身限制」的過程,其實從寶寶更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寶寶會慢慢學會不是自己餓了就馬上有奶水、便便了之後下一刻尿布就會變乾淨的;有一些時間、空間上的限制無法避免,一開始會很令人沮喪,但健康的寶寶通常能慢慢調適,更能忍受這種挫折。
認識自己與環境的狀態,
慢慢找到能與不能,
並且努力在其中發揮自己的能力,
盡力使自己想要的事情發生,
但同時也接受某些限制必然存在。
這樣的歷程便成為後續成長、求學、就業,以及面對所有人生課題的基本樣態。(延伸閱讀:怎麼教孩子擁有意志力?研究告訴我們從15個月大就可以開始了)
3.一夜長大
我們會認為嬰兒是慢慢長大的,每天一點點一點點,但研究發現,嬰兒的確會「一夜長大」。會在某個晚上突然長大一公分,之後的幾天沒什麼變化,又在某天突然又長大了一公分。研究者也提到,在那個將要長大的時刻,嬰兒可能會出現一些不尋常的變化,像是情緒較躁動,或者突然胃口變好。(延伸閱讀:「寶寶要喝奶了嗎?怎麼餵會最輕鬆?」—第四孕期新生兒哺乳注意事項(上))
於是相較於爬坡,嬰兒的長大更像是階梯式的,在幾天的平靜之後,某天突然就往上跨了一階,長大了一點。在那些停止的時刻也沒有閒著,小嬰兒一方面在準備讓自己長大,一方面也在適應自己的身體變化,以及能做到哪些事情。
片中另外提到一個觀念是,
有時我們習慣的
「七坐八爬」的生長順序,
其實不一定會照時間發生。
有可能某天寶寶會爬了,但接下來幾天又不爬了,又在某天突然又會爬了。寶寶用各種方式去嘗試使用自己的身體,有些技能可能會反覆出現又消失。甚至影片中有個嬰兒,他一直不會爬,但某天就可以扶著桌子站起來,開始學走路了。家長對他不會爬這件事也就釋懷了。因此相較於書上、網路上、醫生、旁人的數字、經驗或觀點,每個孩子都會有他自己的成長路徑跟歷程。(延伸閱讀:你家也有雙語兒童?研究指出兩種語言是可以同時獨立發展的)
影片的最後,學者說:
「所有嬰兒都有自己的發育步調。
所以放輕鬆,好好享受,
欣賞寶寶發育的過程吧。」
你可能還會想看…
心理師陪你看「零到一歲」| Ep02.初嘗食物—母乳跟副食品,寶寶接觸世界的開端。
心理師陪你看「零到一歲」| Ep01.愛—育兒這件事會怎麼影響你跟寶寶的大腦?
作者介紹
馮彥翔,諮商心理師。從醫學系離開進入諮商所,不斷探索人生中不同的可能性。關心兒少、親子、多元性別、多元文化議題,期待每個人都可找到好好活著的方式。有時很真實,有時很胡鬧。 粉絲專頁:馮彥翔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