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蔡函儒 諮商心理師
「小孩有耳無嘴、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你說的話,是愛還是傷害?(上)
話語對孩子的影響
噤聲、不清楚自己的感覺
「小孩有耳無嘴」、「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多」這些話會被用在大人不知道怎麼回應小孩的時候,話語背後意思是「現在還輪不到你講話」、「你安靜」。
阻斷、禁止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與看法,
並暗示應該要服從長輩、展現出大人期盼的行為,
孩子因此學會忍耐、否認、漠視自己的感受。
孩子會在過程中得到「沒有人在意我的感覺,那我的感覺應該不太重要」的結論。
多數人會透過與別人討論自己的想法,來促進思考、整理思緒,而當大人禁止孩子發表看法時,也間接的在透露:你不需要思考,聽話就好。這種壓制的互動,會讓孩子出現較極端的情緒反應與行為—因為知道大人喜歡順服乖巧的孩子,所以關閉自己的感覺與聲音,或是,因為太希望自己的聲音被大人聽到、聽懂,於是透過一切的方式去表達,可能是哭叫、生氣,或是做出更多讓父母苦惱的行為來表達抗議。
無法合理生氣、維護自己的權益
「不乖阿嬤就不愛你了」、「你這麼不聽話,我把你送去孤兒院好了」所要表達的是大人不容許孩子的拒絕與不合作,透過「關係斷裂」作為威脅,讓孩子感到可能會失去照顧、失去情感依附的焦慮與恐懼,來迫使孩子妥協與配合。然而,如果孩子無法安全的知道,就算他讓父母不愉快、意見不合,也還是會被愛和被接受,那孩子就無法了解自己真正的模樣,以及對他來說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延伸閱讀:「怎麼面對暴走小孩?」—孩子情緒失控時,需要的不是暫時隔離,而是與人的連結。)
這樣的孩子會活在恐懼之中,
過度擔心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與別人不同,
也會覺得與別人發生衝突或生氣是非常不舒服的事,
因此沒有能力說「不」或堅持自己的需要。
所以我們也可以理解當孩子聽到「再怎麼樣,他還是你爸媽」、「我是你媽,我會害你嗎?」時,會感到兩難或憤怒,因為對孩子來說,要他們在「親子關係」和「真實的自我」之間抉擇,無論選擇哪一項,對孩子來說都是傷害。
混淆愛與傷害
「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等於是在告訴孩子:就算你感覺不舒服,你也應該要接受,話語背後同時也在暗示「這些不舒服、不合理的對待,是以你的利益為考量,是在乎、重視你才會有的表現」。(延伸閱讀:到底什麼是適當的管教?什麼是虐待?爸媽該如何區辨管教與虐待?(上))
然而,不管你的感受、逼迫你接受吞下一切的行為,其實就是暴力。
習慣這種暴力的孩子,長大後會也會習慣壓迫自己,
錯把傷害當成愛的展現,喪失自我保護的能力。
綜合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多數傳統的言論,以壓制感受、要求服從權威為主,這些話語會讓孩子暫時變的乖巧,但同時也會逐漸在孩子心中形成負向的內在語言—你不重要、這不是你該有的感覺或想法……這些內在話語會在孩子心中反覆撥放,影響他們看待自己的眼光與對待自己的方式。(延伸閱讀:怎麼教孩子分享和禮貌?若你想好好與孩子溝通,最好放下「父母話」)
可以怎麼做?怎麼說?
用討論、協商代替威脅恐嚇。
孩子不是我們的所有物,因此即便困難,
父母也需要試著安頓自己的焦慮、失落的感受,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成為父母想像中的人。
立刻見效的教養方式,往往都是建立在傷害孩子的基礎上,長遠看來並沒有幫助。
當我們希望孩子「一定要聽我們的」背後往往存在著一些重要的需求,因此試著思考我們的「為孩子好」是不是也滿足了我們自己的某些需求。可能是因為焦慮所以需要「控制感」—外面的世界很險惡,要聽我的安排,才會安全;可能是「親密感」—我不想被我的孩子排除在外;也可能是「無能感」—如果我讓我的孩子受傷,那我是不是一個不夠好的照顧者。(延伸閱讀:「對不起,我不是好媽媽。」—給那些因為親子教養書而感到痛苦的母親(上))
當我們可以釐清自己的感受時,
才有機會好好安頓與照顧自己,也才更可以關照孩子的需求。
你可能還會想看…
「沒關係啦、大方一點!」—MeToo事件後的反思,別在不知不覺中抹煞了孩子的身體自主權(上)
「怎麼養出性格穩定又健康的小孩?」—從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論看6-12歲的成長任務。
「當時真的太氣了,說了很過分的話,但心底真的好想讓孩子知道我愛他。」—親子關係修復的關鍵其實是?(下)
作者介紹
蔡函儒諮商心理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畢,現職國小輔導老師。關注於兒童青少年發展、親子教養與性別議題。 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挑戰與困難,讓人不知所措。過去常希望在這些困難的時刻可以有人陪伴自己,而現在正努力成為那個能穩定陪伴並溫柔理解孩子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