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愛兒學編輯部
在美國,在孩子出生前父母就會把嬰兒房準備好,
回家之後嬰兒就會睡在自己的嬰兒房。
不過這麼小就開始跟孩子分房睡真的好嗎?
那麼到什麼時候跟孩子開始分房睡比較好呢?
在台灣的文化底下,分房睡有些什麼好處與壞處呢?
回想起自己的小時候,你是否會想要自己的房間呢?還是到了晚上,還是會想要跟爸媽或兄弟姊妹睡在同一間房間裡呢?
分房睡有什麼好處?
首先,分房睡會讓家庭成員們擁有比較好的睡眠品質,睡覺時有空間翻身,良好的睡眠品質有助於身體上的生長發育。
從心理上的意義看來,單獨睡是有個人獨立的空間,
象徵著有界限的自我空間:人際界線、隱私與自我空間。
對孩子來說,擁有一個獨自的空間獨處,也有助於消化情緒,可以在單獨私自的狀態下沈殿一整天發生的經驗。
此外,擁有自己的房間也能夠練習生活自理與自我掌控感,建立一種打理、規劃自我事務的習慣。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也開始會經歷性的發展,在自己的房間裡也比較能讓孩子在安全私密的空間中探索自己的身體與性的感覺。
不分房會有什麼影響嗎?
如果不是分房睡,又會有些什麼好處呢?也許會增進與孩子之間的親密感,讓孩子逐漸培養安全感。同時,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同房睡也比較能夠看顧孩子的狀況、確保孩子的安全。(延伸閱讀:雙寶家庭這樣睡,建立安穩好作息—產後篇(上))
這當中,要特別注意的是,當孩子待在父母的房間中,要盡可能避免讓孩子目睹父母的性行為,
因為目睹父母的性行為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一件不容易消化的事情,
長遠下來不僅會形成難以消化的內在情緒及壓力,
也易導致兒童或青少年性偏差(包含觀念與行為),
並常見在日後涉及性犯罪。
小孩說他不願意分房睡,這是怎麼回事?
小孩為什麼不願意單獨睡?對孩子來說,與父母或家人待在一起是一種最原始的本能,孩子會捨不得離開爸媽是很自然的反應。有些孩子會擔心如果單獨睡覺,會感覺媽媽不喜歡自己了,會產生情感失落,造成情緒波動。(延伸閱讀:睡前儀式時和寶寶進行有品質的對話,會對孩子未來的智力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此外,當孩子獨處時,心裡的恐懼感也往往會比較放大,比如害怕黑暗、害怕孤獨,甚至害怕想像中的人和事物,這也是孩子特別拒絕獨睡的原因。
分房之前,需要做什麼樣的準備?
如果想要準備讓孩子分房睡,應該在孩子幾歲的時候開始分房睡比較好呢?
由於心理發展階段上,孩子在4-6歲時會進入性蕾期,
這個時期孩子開始意識到男女之間的性差異,
這是性心理發展的特殊階段,
因此可以考慮讓孩子在5歲以後開始分房睡。
對一些孩子來說,能否獨自待在自己的房間裡,也很仰賴孩子對家庭環境是否感到安心,例如如果父母有爭執、或是對家裡環境感到不安,那麼可能會讓孩子很難安心待在房間裡,會想要確認房間外的狀況,因此協助孩子建立對家的安全感也是重要的一環。有些孩子會需要小毯毯、小被子或娃娃當作過渡性客體,來替代一種父母陪伴著的感覺,這也會很幫助孩子練習獨處。
而常見的困難,首先大概不少家庭會需要考慮家中是否有足夠的空間,也許家裡的房間數量不一定可以讓每個孩子都擁有自己的房間。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至少可以分床,
或者利用傢俱區隔出一個空間,
這麼一來便也能夠讓孩子感覺到有一個界線
劃分出屬於他自己的空間。
此外,關於孩子分房睡,父母本身的態度也是很有影響力的!(延伸閱讀:「我都快累死了,小孩晚上還不肯睡…」—協助孩子面對睡覺前的焦慮和恐懼(上))例如父母如何與孩子談論這件事,如果強硬地要求孩子待在自己的房間裡,而沒有安撫孩子的不安,那麼可能會適得其反。或者父母可能自己心裡也歷經很多要與孩子分離的掙扎,流露出過多的不捨與同情,這也會讓孩子也更加難分難捨。也許父母可以試著將分房睡看作是一份長大了的禮物,並且在平時建立足夠的親子連結與信任感,好讓孩子可以相信夜晚或偶爾的分離是不會影響與父母的連結的。
幫助孩子分房的幾項提醒:
1.如果條件允許,儘量讓孩子的房間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以便於隨時觀察孩子的情況;
2.剛開始分房睡時,一定要在睡前陪伴孩子,擁抱孩子;
3.睡前給孩子講故事或跟孩子一起看書,讓孩子做好自己入睡的心理準備;
4.孩子入睡前儘量不要太興奮,不要看電視,不在睡前批評、斥責孩子;
5.臨睡前讓孩子排空小便,儘量不起夜;
6.告訴孩子,你的房門不會鎖門,只要他需要幫助,一定可以得到幫助;
7.當孩子生病或遇到挫折時,父母可以與孩子暫時同睡,待孩子康復後再讓其獨自睡。
收聽連結
你可能還會想看…
「聽到嬰兒爆哭心好慌!」—當你越能辨識寶寶的哭,越能形成正向的互動循環。
「我都快累死了,小孩晚上還不肯睡…」—協助孩子面對睡覺前的焦慮和恐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