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怡璇
「怎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從動起來開始!—0~6歲孩子專注力的關鍵養成(上)
1~2歲的孩童:以動作與視覺為主的環境
這個時期的孩子,動作依舊是發展的重點。開始會走路的孩子,要鼓勵孩子自己行動而不是習慣抱在身上。
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肢體到處走走,除了學習控制自己身體,在不同的姿勢中轉換得到成就感與愉悅感,更因為能走到更多的地方,而大量刺激視覺與認知發展。
在家中可多提供會移動的玩具,如推車、皮球、玩具車、學步車等,讓孩子看著移動的玩具或推著移動玩具車,同時訓練走路動作和重心轉移的平衡,如走、追、蹲和站的動作轉換。
更能帶孩子進入社區或公園,嘗試在不同平面、樓梯和斜坡走動,強化視覺和動作的整合能力,也因為動作而同時打開孩子的視野和認知。(延伸閱讀:讓寶寶光腳丫!有益促進一連串正向發展)
2~3歲的孩童:以動作與語言為主的環境
這時期的孩子,對於動覺刺激更是熱衷,同時也在大量的聆聽語言和語言爆發期。他們喜歡大量的模仿動作和語言,想要認識各種物品和名稱,更想要與人對話與學習新事物。
在家孩子通常非常的忙碌,一刻都停不下來,因此需要多提供孩子各種遊戲方式,如敲敲打打、扮家家酒、聽故事找圖案⋯⋯等活動,更要讓孩子當小跑腿和小幫手幫大人拿東西,也自己練習做生活自理活動,除了滿足動覺,也訓練到孩子聽理解的能力。(延伸閱讀:「小孩不想做家事!」、「做家事要不要給獎勵?」—掌握關鍵心態,養出家務小幫手!)
這時家中的固定環境,往往已經無法滿足孩子好奇的心和想要學習新事物的熱忱。
最好每日帶孩子到社區公園或戶外環境走走,讓孩子模仿其他孩子玩溜滑梯、盪鞦韆或攀爬⋯⋯等遊樂器材,也跟著其他小孩追逐躲貓貓、丟接球和玩樹葉挖土……等活動。
更多的社區戶外環境,能打開孩子認識更多名稱、聆聽他人的言語,更表達語言需求與提出好奇的問題,讓動作和語言能力突飛猛進。(延伸閱讀:幼兒攀爬好處多,心理師建議這樣做更能幫助孩子享受攀爬的樂趣。)
這時,也記得開始讓孩子聽懂「能與不能」的明確規範。(延伸閱讀:什麼時候該開放孩子自主選擇?什麼時候該設限?—當我們無法果斷與平靜,小孩可能更不知所措(上))
4~6歲的孩童:以動作技巧與視聽覺為主的環境學習
這時期的孩子,有相當程度的動作基礎,已經能從走到跑,各種上上下下的地面和樓梯都不成問題。
此刻他們的動作發展已進入品質時期,不只是盲目的跑跳,他們需要更多動作平衡、協調和技巧的活動,喜歡挑戰更高技巧的動作和活動。
他們愛練習需要平衡協調的滑板車或腳踏車,挑戰有高度和肢體力量的攀爬和盪鞦韆器材,需要高技巧的跳格子和跳繩活動。
同時,他們的視覺和聽覺能力已大幅提升,喜歡挑戰視覺動作整合的活動,像是各種球類運動,如踢球、傳球和接球等,或是串珠、積木和繪畫等需要視覺和精細動作同步的遊戲。
當然,他們更喜歡和其他孩子互動,玩紅綠燈、鬼抓人等需要用視聽覺和動作整合的複雜規則遊戲。更多適齡專注力遊戲,我在下一章節會更詳細的介紹給大家。(延伸閱讀:「人際互動的靈活度是可以從小培養的!」—孩子換位思考能力的發展及養成(上))
本文摘自:孩子,陪就對了!: 兒童職能治療師雙寶阿木親授,0-6歲有效陪伴法!科學育兒X感統遊戲x情緒教養,用心養出小孩好情商、好專注、好聰明!
作者:吳怡璇
出版社:台灣廣廈
博客來連結:https://reurl.cc/qnKqaq
「左耳進、右耳出」是不夠專注嗎?—兒童腦神經學博士:孩子聽覺記憶比較弱
從遊戲提升孩子的適應力—學齡前階段,促進孩子感覺統合的好處和方式(中)
作者介紹
吳怡璇
有十多年經驗的兒童職能治療師,《親子天下》、《媽媽寶寶》、《媽媽經》專欄作家。
「教養別用說的!」曾辭職4年,全職照顧龍鳳胞的雙寶阿木,孩子在沒有保母、國小沒安親的日子,徹底實踐育兒理念。他秉持著在醫學院所學兒童發展理念,臨床經驗與育兒實驗精神,雞婆的想和當跟所有爸媽分享育兒知識和實際的有效方法!
作者有上百場的演講經驗,主要對象涵蓋全台保母、教職人員及家長等親職講座,並擔任專業溝通諮詢顧問。
節目曝光:GoodTV+「愛+好醫師」、東森超視「媽媽好神」等專家來賓
部落格:wu681012.pixnet.net/blog
臉書粉絲團:雙寶vs治療師阿木育兒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