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兒學
  • 嬰兒
    • 哭泣
    • 嬰兒照顧
    • 母乳與餵食
    • 睡眠
  • 幼兒
    • 親子關係
    • 幼兒發展
    • 手足感情
    • 帶養難題
  • 親職看版
    • 你的童年
    • 寫給爸爸
    • 正向教養
  • 心理師媽咪系列
  • 好孕40週
  • 初生12個月
  • 專業選文
  • 會員中心
    • 會員登入
    • 會員註冊
  • 加入Line好友
  • 登入
  • 註冊會員
  • 會員中心
愛兒學
  • 嬰兒
    • 哭泣
    • 嬰兒照顧
    • 母乳與餵食
    • 睡眠
  • 幼兒
    • 親子關係
    • 幼兒發展
    • 手足感情
    • 帶養難題
  • 親職看版
    • 你的童年
    • 寫給爸爸
    • 正向教養
    • 心理師媽咪系列
  • 懷孕生產
    • 每周孕事
    • 生產故事
  • 好孕
  • 初生
  • 專業選文
  • 影音課程
    • 嬰幼兒課程
    • 生產準備
  • .
  • .
  • .
  • 嬰兒
  • 熱門專題

「寶寶的心智化能力是什麼?」—當爸媽傳遞對於嬰兒心智的興趣,寶寶就能逐漸發展出理解感受的能力。

  • 2024 年 3 月 20 日
  • 愛兒學編輯部
Total
5
Shares
5
0
0
0
0
Like
Line
Tweet
Pin it
Share
Share
Like
文|尼克.米奇利, 卡琳.恩辛克, 卡琳.林德奎斯特, 諾卡.馬爾柏格, 妮可.穆勒
譯| 楊舒涵, 李冠瑩, 黃彥勳, 黃淑萍
發展學研究人員及臨床工作者都感興趣的問題之一,
就是家長是用什麼樣的方法傳遞出他們對於嬰兒心智與感受的興趣,
從而幫助嬰兒發展出自己的能力來分辨與理解自身的感受,並調節情緒。

從嬰兒期開始,兒童會漸漸地對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建構出自傳性的敘述,而這樣的敘述是前象徵性、程序性的,且包含了非語言的感官記憶與情感經驗(Beebe & Stern, 1977; Fonagy & Target, 1996b)。不過,到底是怎樣的機制貫穿了這整個發展過程呢?(延伸閱讀:了解寶寶為什麼哭,以及我們該如何面對寶寶哭泣這件事)

馮納吉與同事(2002)說明了希布拉(Cs ibra)與葛瑞蓋(2009)的工作,並提出照顧者可以透過一系列的辨認方式,把關係運作的相關知識傳遞給子女,並把它稱為自然教學法。它指的是,人類擁有很多種方法——這是我們物種上的一種獨特性——來參與一種頗為迅速的人際教導及學習歷程。不過,嬰兒到底是如何知道哪個訊息對他們是重要的;而父母又是如何向嬰兒示意他們傳遞的訊息很重要呢?

希布拉與葛瑞蓋認為,我們是透過一系列明顯的線索(ostensive cues)來做到這些事情,像是嬰兒的父母會用眼神接觸、輪流交談,以及特殊的語調(「媽媽話」)來這麼做,而以上全都可以幫助嬰兒優先注意到父母想要溝通的事情。在更近期的工作中,馮納吉與艾莉森(2014)認為,這些線索還可以緩和所謂的「先天知識上的警覺」(natural epistemic vigilance),也就是「對於他人所給的訊息有一種自我保護式的懷疑,覺得這些訊息可能有潛在的傷害性、欺騙性,或其實不準確」(p. 373)。(延伸閱讀:「聽到嬰兒爆哭心好慌!」—當你越能辨識寶寶的哭,越能形成正向的互動循環。)

換句話說,語言與非語言的特定溝通形式
(且以此為基礎的特定關係)
不僅可以告訴嬰兒這些訊息是有價值的,
也能告訴他們,
傳遞訊息的人是值得信任的
——是他們可以與之學習的對象。

雖然這些歷程使用的名稱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會有點困惑,不過我們認為,這些概念不只對發展學研究者來說有價值,對臨床工作者來說也是如此。我們也會在後續的章節中顯現出這一點。我們發現,這特別能幫助讀者們理解,在早期辨認自我與情感狀態以及自我調節中,父母具有後效性且一致性的標記性情感鏡映所扮演的重要性。有鑒於此,馮納吉與艾莉森(2014)指出,在這種充滿情緒的互動中,父母會用怎樣的方式與嬰兒在一起:

■父母會部分反映出嬰兒的情感,但是使用較低一點的強度;

■父母會用一種相當準確的方式來反映嬰兒的心智狀態(一致性);

■這是一個即時的互動,並發生在嬰兒的情感展現之後(具有後效性);並且

■父母會對此做出標記,舉例來說,父母可能會表現出誇張的臉部表情或音調,告訴嬰兒父母能認出他的感受(像是害怕或不舒服),但他們其實並沒有以同樣的方式經驗到發生在嬰兒身上的事情。

這種鏡映的「標記性」本質特別重要,當中帶著一些「假扮」的成分。

有鑒於此,馮納吉與其他學者(2002)指出,
在與嬰兒互動時,父母會直覺地使用誇大的臉部表情與音調,
讓嬰兒清楚地知道他們試著用這樣的方式來描述他的感受,
並傳達出父母呈現的是孩子自身的感覺,而不是大人的。

比如說,當嬰兒開始哭的時候,照顧者可能會用誇大的臉部表情做回應,並且用驚訝的樣子做標記,同時會說出一些安撫性的話語,來為嬰兒的情感以及可能的心智狀態命名:「你看起來有點難過欸,你是累了嗎?還是肚子餓了?別擔心,很快就會好了。」在這樣的狀況下,嬰兒的情感就會「被標記」出來,清楚地顯示出照顧者並不是那個感到難過或是肚子餓的人。(延伸閱讀:跟寶寶建立親密的依附是最符合人類天性發展的方式—7個親密育兒的小訣竅!)

有句很常被引用的話是:
「嬰兒會在母親關愛的目光中尋找到自己,
而這樣的母親能夠敏銳地捕捉孩子在情感上
時時刻刻的變動,並將其鏡映出來。」(Winnicott, 1967)。

情感藉由這樣的方式被父母鏡映後,嬰兒就能接收回饋,這能幫助他們對自己的感受發展出基本的表徵,且成為個體日後得以心智化的基礎。

摘文選自《心智化兒童治療:與兒童及家長工作的實戰手冊》

你可能還會想看…

課程|2024媽媽寶寶團體(1-2歲)

「什麼是心智化?」—人類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的基石。

「這樣做讓你和孩子溝通無時差!」—給孩子同步的理解跟回應,能幫助提升親子關係的健康度。


作者介紹
尼克.米奇利(Nick Midgley, PhD)

兒童及成人心理治療師,受訓自安娜.佛洛伊德兒童與家庭中心,也是倫敦大學的臨床、教育與健康心理學研究部門資深講師,以及安娜.佛洛伊德/倫敦大學的兒童依附與心理治療研究團隊(ChAPTRe)的共同領導者。編著有《關心孩子:為兒童、青少年與家庭提供心智化為基礎的介入》(Minding the child:Mentalization-Based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Young People and Families, 2012)等書。

卡琳.恩辛克(Karin Ensink, PhD)
加拿大魁北克拉瓦爾大學的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學教授,教導學生運用以心智化為基礎的治療(MBT)及心理動力式的治療來與兒童、青少年與家長一起工作。她在馮納吉與塔傑特的指導下完成博士學位,研究與臨床工作也持續關注兒童、青少年與家長心智化功能的發展及評估,興趣為理解親子互動間的心智化失敗,及其與病理、人格發展及治療的關聯。

卡琳.林德奎斯特(Karin Lindqvist, MSc)
臨床心理師,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艾瑞卡基金會接受以兒童與家庭為對象的MBT訓練(MBT-C),並兼任基金會研究員與臨床心理師。研究關注與兒童、青少年與成人的心理動力式的心理治療,曾接受過反思功能的培訓,並對臨床案例進行心智化能力的研究。她也在斯德哥爾摩與接受寄養安置的兒童及其家庭一起工作。

諾卡.馬爾柏格(Norka Malberg, PsyD)
兒童與成人精神分析師,受訓自倫敦的安娜.佛洛伊德中心。她將MBT調整為團體工作,運用到兒童病房的設置當中,以此獲得倫敦大學的博士學位。目前為美國耶魯兒童研究中心的臨床助理教授,並同時進行私人執業,致力於如何將MBT運用到那些接受安置服務、罹患長期疾病(如癲癇、慢性濕疹、氣喘)的孩子身上。

妮可.穆勒(Nicole Muller, MS, MSc)
兒童、青少年與家庭的心理治療師,受訓自荷蘭海牙的傑特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她最初接受認知行為治療(CBT)培訓,而後對MBT開始感興趣,多年來一直運用這樣的方式與依附障礙、創傷,以及浮現人格問題的兒童、青少年與家庭合作,特別是與領養/寄養兒童及其家庭一起工作。

Total
5
Shares
Like 5
Line 0
Tweet 0
Pin it 0
Share 0
Share 0
Like 0
個人頭像
愛兒學編輯部

相關主題
  • 媽媽寶寶團體
  • 寶寶表達
  • 心智化
  • 心智化兒童治療
  • 情感反應
  • 與寶寶溝通
  • 親子溝通
  • 辨識情緒
  • 鏡映
  • 非語言溝通
Previous Article
  • 帶養難題
  • 幼兒
  • 正向教養
  • 熱門專題
  • 親職看版

「想不落人後只能從幼稚園開始偷跑?!」—當教育越來越內捲化對孩子有什麼影響?(下)

  • 2024 年 3 月 11 日
  • 愛兒學編輯部
繼續閱讀
Next Article
learning-from-childrens-loss-of-control-and-trouble
  • 寫給爸爸
  • 心理師媽咪系列
  • 親職看版

「當小孩闖禍時,我好像也成了一起挨罵的孩子…」—在每次的失控與麻煩中學習。

  • 2024 年 3 月 20 日
  • 愛兒學編輯部
繼續閱讀
延伸閱讀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嬰兒
  • 嬰兒照顧
  • 幼兒
  • 幼兒發展
  • 正向教養

教養需要一點小聰明:用小策略化解每天的親子攻防戰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9 日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嬰兒
  • 嬰兒照顧
  • 幼兒
  • 幼兒發展
  • 正向教養

「怎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從動起來開始!—0~6歲孩子專注力的關鍵養成(下)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4 日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嬰兒
  • 嬰兒照顧
  • 幼兒
  • 幼兒發展
  • 正向教養

「怎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從動起來開始!—0~6歲孩子專注力的關鍵養成(上)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4 日
繼續閱讀
  • 嬰兒
  • 幼兒
  • 睡眠

帶孩子旅行也能睡飽飽?好眠技巧送給你(下)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9 月 21 日
繼續閱讀
  • 嬰兒
  • 幼兒
  • 睡眠

帶孩子旅行也能睡飽飽?好眠技巧送給你(上)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9 月 21 日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嬰兒
  • 幼兒
  • 正向教養

「面對寶寶的跌跌撞撞, 父母該怎麼做?」—在界限與探索之間,陪伴 0-2 歲寶寶(下)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9 月 16 日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嬰兒
  • 幼兒
  • 正向教養

「面對寶寶的跌跌撞撞, 父母該怎麼做?」—在界限與探索之間,陪伴 0-2 歲寶寶(中)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9 月 16 日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嬰兒
  • 幼兒
  • 正向教養

「面對寶寶的跌跌撞撞, 父母該怎麼做?」—在界限與探索之間,陪伴 0-2 歲寶寶(上)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9 月 16 日
熱門主題
  • General
  • 你的童年
  • 哭泣
  • 單親家庭
  • 嬰兒
  • 嬰兒按摩
  • 嬰兒照顧
  • 嬰幼兒課程
  • 寫給爸爸
  • 專業選文
  • 帶養難題
  • 幼兒
  • 幼兒發展
  • 影音課程
  • 心理師媽咪系列
  • 懷孕生產
  • 手足感情
  • 正向教養
  • 母乳與餵食
  • 每周孕事
  • 準備懷孕
  • 溫柔生產
  • 熱門專題
  • 生產故事
  • 生產準備
  • 睡眠
  • 親子關係
  • 親職看版
最新文章
  • 從「你要改」到「我們一起」:夫妻如何用探索問句打開對話(下)
  • 從「你要改」到「我們一起」:夫妻如何用探索問句打開對話(上)
  • 「難道我不是為了孩子好嗎?」—從一位母親帶養女兒的反思,看見孩子自由成長的力量
  • Podcast|為什麼我總要控制一切?談女性的「控制慾」與無法接受幫助的孤單
  • 是孩子控制力差?還是選擇性配合?
人氣文章
  • 「我的小孩脾氣不太好…」別擔心!讓專家告訴你10招調節情緒小秘訣,輕鬆面對親子教養問題。
    生氣的情緒是有功能的,在我們恐懼、傷害、失望、痛苦或悲傷令我…
  • 哺乳應該間隔多久呢?研究指出「順應餵養」有助媽媽充足泌乳(上)
    「順應餵養」(responsive feeding)是順應育…
  • 想跟孩子感情更好嗎?10種好習慣讓你增進親子關係
    你知道要維持關係健康,每一個負向互動都需要額外五個正向互動來…
  • 孩子情緒失控怎麼辦?幫助孩子情緒管理的7個功課
    「如果我們老是容許小孩生氣,他們會有辦法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 嬰幼兒心智健康專業人員訓練(初階)
    嬰幼兒心智健康跨專業人員訓練(初階) 愛兒學|英國精神分析學…
愛兒學
  • 關於我們
  • 合作專家
  • 愛兒學推薦心理師
  • 會員中心
  • 客服信箱
  • 隱私權聲明
  • Facebook
  • Instagram

Love-Parenting Inc ©

Site BY IMAGINARY ZEBRA

加入好友

填入關鍵字後請按Enter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