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岳羚羚諮商心理師
「母愛是本能嗎?」—成為母親的那一天起,我們彷彿沒有了名字。(上)
在越是創傷和痛苦的親子關係底下,越容易出現「無法好好愛孩子」這樣的議題,因為那份熟悉又深刻的愛,包著痛、包著傷,包著懊悔也包著恨。從女性的道德發展以及母親角色迷思來看女性在社會環境上的框架,相較於男性,女性容易被關係形塑和傷害,被迫走進母職或是被期待成為一個全能的母親,這種強調自我犧牲與奉獻的道德,被傳唱頌揚,好似那禁錮著乳房的胸衣,再美麗薄透,都是束縛與綑綁的變形。身為女性,找回自己的主體性和意義價值,是非常重要的,同樣的,去理解太太的困難與學習如何陪伴,亦是作為丈夫或另一半重要的課題。
所以,愛是本能,
然而母愛卻不是天生的,
沒有接收愛,何來給予愛。
從依附關係來看,是母愛還是母礙。
試想,一個從小在不安全依附型態下長大的孩子,對於愛總感到焦慮和不安,為了保護自己,於是與其被拋棄或傷害,不如先拒絕和逃避,害怕失去,更容易一點小挫折或不確定,而全然地放棄。倘若一個焦慮或逃避,不安全依附型態下長大的孩子成為了媽媽呢?
對於自己缺乏信心,容易患得患失或放大挫折,過度的保護或涉入孩子和伴侶,需要不斷地確認關係、確認愛,然後再質疑和否定這份愛,由於害怕衝突和被拋棄的恐懼,經常壓抑自己的感受,然後對失去熱情與充滿懷疑的自己感到自責,看不見孩子真實的需要與已然傷痕累累的自己。(延伸閱讀:跟寶寶建立親密的依附是最符合人類天性發展的方式—7個親密育兒的小訣竅!)
那麼,如何找回愛?
愛是一種本能,是開心、溫暖與安全的感受,也是無條件的付出,我們都有愛的能力,然而這項能力,是需要透過被好好地愛,而學習到的。因為知道可以不用擔心、害怕地表達自己,可以不用懷疑或被拋棄,因為可以確定愛沒有比較、沒有批判評斷,所以可以勇敢地表達愛。(延伸閱讀:「爸媽與孩子保持連結到底有多重要?」—親子依附關係會深深影響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作為一位母親,我們得先接納疲憊不堪的自己,認知到需要調整身心,並且找到親密連結和外在資源。
不將內在的乾涸豐沛,
是沒辦法給予孩子滋養的。
所以我總是陪伴來諮詢的家長,請他們將面對孩子的焦慮、壓力與挫敗的眼光,轉個角度回到自己,去傾聽自己的聲音,接納自己的狀態,給不出愛,不代表失敗,而是理解,愛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和存在,愛也從來沒有標準,不必要給自己完美媽媽的標籤。在愛孩子之前,理解自己同時也有對愛的需要,先生或伴侶,能夠去看見太太的需要,去理解與肯定。(延伸閱讀:預防產後憂鬱!新手媽媽提升心理健康的10種方法)
做足夠好的父母親,不是做完美的父母親,越是匱乏與膠著的挫折裡,彼此扶持著前行,接受前方的不預期、未知與可能性,如同黑夜裡的繁星,點點閃亮的,是孩子望向你的笑臉,是內心裡,沒有放棄堅持下去的自己。
你可能還會想看…
「當了媽媽後,我發現我對孩子的保護慾變的超強。」—孩子出生後,爸媽的大腦原來會進化!
作者介紹
岳羚羚諮商心理師,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藝術治療畢業,創立有感藝術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