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宇津 諮商心理師
遊戲是孩子的語言,遊戲治療師透過日常遊戲讀懂孩子的內在語言,
邀請在家中爸媽一起觀察孩子,創造高品質的遊戲時光。
你是否曾經好奇,孩子為什麼會想像自己是爸爸或媽媽、公主或勇士?為什麼總是反覆上演看醫生的劇碼?為什麼那麼愛和我們玩躲貓貓?到底,什麼是遊戲?
母親與嬰兒的關係中,
嬰兒在頭幾個月中,
透過內化與認同照顧者,
運用照顧者的心智消化,
發展內在歷程,
形成情緒空間,
這個空間充滿經驗
並形成內在世界(嬰兒觀察,2002)。
當寶寶經驗到媽媽說出自己的慾望,「是想喝奶奶嗎?愛睏了嗎?」難以浮上檯面的語言與情緒,得以被理解,跟寶寶玩著「搔癢」遊戲、這就是遊戲的雛形。每次開啟又闔上玩具箱,像是日出/日落,透過遊戲,窺探了孩子內在日常的樣貌,是有趣的、恐怖的、焦慮的、緊急的、各式各樣的。嬰幼兒心理健康課程的老師說,治療像是母親與孩子的歷程,相互凝視、安撫、抗議、連結著,大部份時候感覺不舒服的抗議與安撫來回,而這個歷程就如同治療的時間,凝結了一周間孩子面對的不適。
充滿創造力的自由遊戲(free play)
心理治療是用心理學方法來達到改變的目的,而遊戲治療則是考慮兒童發展的階段,使用遊戲作為表達的媒介,遊戲是與生俱來的傾向、一種行為、一種情境、可以自己作主。
在遊戲過程中充滿了歡樂、
主動參與、沒有時間限制、
沒有特別的學習目標、
不會有輸贏的心理負擔、
發展自信(梁培勇,2006)。
孩子們玩出來遊戲歷程,在團體中自然呈現出遊戲片段:恐龍與士兵正在守護著寶藏,他們正在聯手對戰著。結盟者一起做出堅若磐石的寶藏窩藏處,帶領者協助一邊刺探敵情一邊精神喊話,同時有人游離叛變、對方不斷叫囂挑釁,使得這場戰局難分難捨。從上面的例子,在這裡並非指對奕遊戲(game)泛指所有桌遊、電動等。
自由遊戲(free play),是在自然情境中,孩子自發性的玩出來的,最常見的就是“扮家家酒”。好比在公園的沙坑旁、下課時間的操場、無拘束的水泥地上的塗鴉。沒有目的性的玩,其實是孩子正在用象徵的方式,讓創造力在想像的空間馳騁。小時候最喜歡的玩具,是口袋芭比(Polly Poket),我記得有游泳池、浴缸的、幼兒園的不同主題。諮商所的遊戲室中,有一棟森林家族小屋,三層樓有電梯,孩子們最喜歡研究電梯搭載著客人穿梭在不同樓層間。(延伸閱讀:「陪小孩玩到快沒招了嗎?」—掌握讓孩子自得其樂的6訣竅,做個安靜陪伴的大人)
渾然忘我的遊戲過程
玩遊戲的內容無關緊要,
重要的是遊戲中的小孩
幾乎就要脫離現實的狀態,
既興奮又充滿未知,
玩遊戲本來就令人滿足。
(溫尼考特,2009)。
你會看見孩子的心流動著,玩出想像的世界。在象徵的世界中,遊戲的內容或許不是重點,而是歷程與「發生什麼事了?」的好奇。男孩在遊戲中用車子、士兵、動物、恐龍、黏土、漫畫,千奇百怪的方式演出內在的戰爭。陶醉與沉迷,頻頻在戰爭遊戲中不斷來回謀略,解謎般,讀懂長篇政治周旋的計謀。有時候則是在遊戲中不斷破壞規則為了要贏、拿危險的物品挑釁。他的遊戲忠實地呈現內在的動能,並直接的以行動表達,讓大人感覺他毫不掩飾的直率。
從遊戲中觀察孩子的情緒
有時孩子在遊戲中表現出害怕與焦慮,例如,我看見孩子創作的娃娃屋中好多人,擠在受限的空間中、恐怖的動物從外面世界的威脅著、和我玩著躲貓貓與等待,但最後什麼也沒有發生。這些痛苦的遊戲片段若造成太大的張力,孩子就會中斷這個歷程,這是很重要的訊息。在遊戲中孩子創作貌似排泄物的黏土與壓克力滿出來溢到地上,像是清理嬰兒的排泄物一樣,髒兮兮的代孩子理直氣壯的說,我有多麼不舒服、需要用最原始方式清出來,排完舒暢,也似乎解除焦慮情緒。(延伸閱讀:「隔離在家帶小孩心好累!」5個小建議讓孩子學會獨自玩耍)
在臨床現場也會見到不會「玩、玩的很僵硬、或是不舒服」的在玩的孩子。一個我稱做「小野獸」的孩子,半年的時間,不讓我插嘴的看他玩,我說話他就說:「你好吵」,要心理師閉嘴。看了看哪,近二十次晤談,最近他終於「想到」我一直坐在旁邊,要我跟他一起玩,但扭曲近乎虐待狂的玩法,讓我感到無比痛苦。一同督導的夥伴形容,這個原始的小野獸,要感覺到人、被馴服的困難,或許從來不曾擁有客體、經歷傾訴與表達的對象,靠自己在心靈的曠野中求生存。
不要小看「玩」
扮家家酒、軍人對戰、黏土的破壞與重建,都是有意義的,幻想給予情緒涵容的空間,玩的行為折射出某些想像與需求,孩子正在「透露」一些困難口語化,將文字符碼賦予混沌的內在世界。
在孩子的遊戲中,
如何解碼/轉譯
讓大人知曉孩子的內在世界,
需要培養“看”孩子“玩”的
態度與習慣。
嬰兒觀察(infant observation)的訓練,讓我知道觀看的力量。兩年的時間進入一個家庭看著孩子長大,學會融入背景中,彷彿不存在,藉此觀察自身浮現的感受,以及思考客體如何連結與使用這個觀看者。(延伸閱讀:「我想要你在這邊陪我!」—爸爸媽媽,你的存在已足夠。)
遊戲就是孩子的工作
工作與遊戲,
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河合隼雄,2016),
對孩子而言遊戲
如同生活的工作與使命。
我的遊戲箱中,有三棟海綿寶寶的房子,是熱門的玩具之一。某次我觀察到一個孩子默默收集所有的房子,並在當中裝滿假錢,這不就是最原始的守財概念嗎?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可以如何理解他的遊戲?遊戲充滿了無限可能與創意,讀懂孩子的自由遊戲,對我來說是兒童工作中最美好的,因為那是孩子表達的方式。
遊戲是種特殊的「語彙」,
透過非語言的方式
傳遞內在的信息。
當你在家中看見孩子在玩耍時,也不妨好奇地觀察他們在做什麼。回憶小時候,躲在被子帳篷中用手電筒玩、拿樹枝騎馬打仗,感受玩心流動的感覺。您只需要細細品味,仔細感受傾聽,當孩子拿出恐龍來玩時,猜猜孩子背後想傳達的心情吧!
你可能還會想看…
「孩子在家也能玩出好品質!」—掌握4要點,了解觀察兒童遊戲的訣竅(上)
作者介紹
翁宇津,諮商心理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畢, 現職佳好+good心理諮商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北北基校園、樂齡學院等機構合作心理師,過去曾 任新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學校心理師、國中代理輔導教師。專長輔導議題 有兒童青少年發展、情緒與人際適應、校園輔導知能。熟悉的治療取向為遊戲與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輔導諮商、系統諮詢。目前為自由執業,經營 Just PSYCHING臉書粉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