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麗塔‧布爾(自由撰稿)
譯|彤勳
編|Cindy
依附教養法(attachment parenting)是源自於「依附理論」,這個理論自問世以來便以媽媽的角色作為親子關係的中心,但這不表示爸爸就比較不重要。爸爸的角色在親子關係中可說極其獨特且無比珍貴。
孩子是以與父母的關係,
作為未來一生人際關係的基礎。
爸爸的角色在親子關係中可說極其獨特且無比珍貴。
依附理論是什麼?
「依附理論」是一個心理學模式,以數十年針對親子關係對孩子的影響研究為基礎,不妨將「依附」視為對另一個人情感依附的情緒面向。由於孩子是以與父母的關係,作為未來一生人際關係的基礎,因此依附品質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
安全與不安全的依附關係
他們可能在一種安全或不安全的依附關係中成長,不安全依附可能會令孩子充滿焦慮或冷漠。你認識的人當中,有沒有想到誰似乎對你們的關係特別焦慮不安?或者有沒有誰表面上裝作不在乎你們的關係?
這兩種人可能都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之間有著不安全的依附關係。
安全依附關係的根基是孩子的安全感,以及其親近爸爸或媽媽的意願,特別是在難過沮喪的時刻。安全感指的不單單是身體上的安全,同時也是心理和情緒上的安全,「可預測性」是令孩子感覺安全的一個重要元素,當然父母的陪伴也是相當重要的。
主要及次級依附人物
依附理論認定一個單一主要依附人物,通常是媽媽(但不一定都是),寶寶下意識選擇這個人為主要依附者,好作為生存的管道,這種主要依附關係隨後發展成為孩子人際關係的雛型。
其他還有一些重要的依附人物,他們被當作次要對象只是因為主要依附對象只能有一個,這些所謂「次級依附」人物的重要性超乎想像,他們每個人都對孩子傳遞訊息,讓孩子知道人與人的關係應該有的形態和感覺。
爸爸作為依附人物的重要性
父親形象在孩子的心中生根
在許多家庭中,爸爸是一個重要的依附人物,爸爸不僅示範出為人父應該有的樣子,他也示範出了在教養上一個伴侶應該有的樣子,以及作為伴侶關係其中一方所應有的樣子。
一個缺席或嚴厲的爸爸,不管是身體或情緒上缺席,會形塑出一種形象就是爸爸都是缺席、嚴厲的。一個會陪伴且有耐心的爸爸會形塑出一種形象就是爸爸都是會陪伴且有耐心的。爸爸為人父後,不只是教孩子該做什麼而已,還會影響女兒潛意識可能尋找的伴侶對象,或兒子潛意識可能對待伴侶對象的行為。
不管好壞,這種父子依附關係與母子依附關係是同等重要的夥伴關係,爸爸與媽媽以及祖父母、其他親戚、家庭世交、導師和其他重要大人,都在孩子形塑其潛意識對關係的認知時,成為拼圖的其中一大片。
與爸爸安全依附為孩子帶來的正向影響
爸爸與依附關係的相關性已是公認的事實。研究顯示,有爸爸陪伴、照顧和一起遊戲的孩子智商(IQ)比較高,語言能力較好,較有耐心,處理壓力的能力較好,較有自信,情緒安全感較高,且較不會有搗蛋行為。
這份研究的關鍵在於,爸爸必須要融入、參與養育的過程並陪孩子玩,這是一個瞭解自己身為孩子次級依附對象有多重要的父親會努力嘗試去做的事情。(延伸閱讀:「我要當爸爸啦!」- 給新手爸爸的良心建議)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