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眠師 姜珮(Peggy)
「要怎麼讓孩子知道該睡覺了?」—幫助寶寶建立睡前的儀式跟習慣(上)
小睡短除了後天影響,也有先天原因。某些孩子屬於天生短小睡者,不過這畢竟是少數,我們先不要先入為主把孩子貼上標籤。常見短小睡原因有以下幾種:
1.無法銜接睡眠週期:
大概在3~4個月,寶寶的睡眠模式改變,形成四階段睡眠週期。寶寶脫離第三階段熟睡期時,會容易醒過來,睜開眼睛或發出一些聲音。
許多新手爸媽在此時以為寶寶不想睡了,
就會抱出來,
久而久之,孩子的身體也「適應」
並養成睡30~40分鐘就醒來的習慣。
即便寶寶看起來有精神,但其實沒有睡到一個完整睡眠週期,很快就會疲憊,一整天的情緒焦躁不安。
2.白天睡眠壓力較小:
孩子的睡眠主要取決於「生理時鐘」和「睡眠壓力」,所謂的睡眠壓力就是坊間流行的抓寶寶清醒時間,清醒時間越長,睡眠壓力也越大。跟夜晚比起來,白天小睡的「睡眠壓力」相對比較小,當孩子睡了30–40分鐘後,睡眠壓力已經緩解,也不容易再睡回去。
3.環境不合適:
睡眠壓力較小的情況下,環境格外的重要。
小睡最常受到干擾的原因是:
「光線太亮」、「室溫太暖」。
我這裡指的光線是越暗越好,當睡眠環境有光線,對身體來說是可以醒來的暗號。而溫度太熱則是午睡難以接覺的常見原因,台灣中午室內溫度還是很高,如果寶寶睡覺時有些微冒汗都是太熱了,我們盡量保持睡眠環境的涼爽(北極熊對不起)
4.過度疲勞:
剛剛我們提到了睡眠壓力,適度的睡眠壓力有助於睡眠。(延伸閱讀:「寶寶為什麼連睡覺都要跟我黏緊緊?!」—搞懂分離焦慮,降低對睡眠的影響(上))
但當睡眠壓力過大時,
身體會分泌對抗睡眠的激素,
導致過度疲勞的狀態
(大月齡寶寶呈現的樣子常常是過度興奮)。
如果入睡時寶寶處於這種狀態,會比較容易在週期醒來時激烈哭鬧,一激動起來更難接覺成功。
5.月齡小:
寶寶的小睡大概到3-6個月才會穩定,有些孩子會花更久的時間。如果以上四點原因已經排除,孩子依然睡得很短,就是要讓時間發酵,通常到6-7個月之後,短小睡的狀況會慢慢改善。其他還有些大動作發展、長牙、轉換期等短期因素,我們就不特別列出討論。(延伸閱讀:你真的誤會寶寶了!關於寶寶睡覺的6個常見迷思)
由於短小睡是比夜醒還稍微難一點的問題,我們在處理短小睡時,通常會同時做好幾件事。
以下是幾個常見的解法:
- 
提供合適的睡眠環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睡眠環境就是那個「器」,這是我們第一個要檢視的方向。我剛剛有提到睡眠儀式最好在臥房,入睡時寶寶要有固定的睡眠空間,從環境上來告訴孩子「該睡覺了」。
另一個小睡很重要的影響因子是「黑暗」,通常我都會問爸媽,寶寶的房間夠不夠黑呢?
我說的黑,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
如果家中的窗簾會在小睡時透光,除了更換成遮光性最好的窗簾,或考慮價格實惠的旅用遮光布。讓全黑的環境誘騙寶寶的身體,這是該睡覺的時間。(延伸閱讀:為什麼寶寶愛晚上哭鬧又不睡過夜?讓專家來告訴你原因)
- 
規律作息:
規律作息是幫寶寶的身體建立穩定的生理時鐘,這個部分我們之後會在其他單元來談,大原則是要注意寶寶的睡眠訊號,避免孩子太累
- 
練習自行入睡:
人的睡眠週期會經歷好幾個階段,睡半小時就醒,主要是寶寶剛從熟睡期要轉換到下階段的睡眠。但是如果入睡時是抱著,在轉換睡眠週期的過程中,就很容易完全醒過來要用同樣的方式(抱睡)再睡回去。
所以,要改善這個問題,通常還是得從「自行入睡」下手,因為自行入睡是接覺的「基礎技能」。可以自行入睡的寶寶,有比較高的機率能夠自行成功接覺。(延伸閱讀:孩子,你為何無理取鬧?解讀小孩哭鬧的原因)
不過這裡要提醒,接覺比較難,
不是說會自行入睡就保證能接覺,
通常需要花一點時間才看到成效。
如果爸媽還沒準備好讓孩子練習自行入睡,也可以用哄睡接覺的方式協助孩子延長小睡。哄睡接覺要算好時機,當孩子醒來太久才介入哄睡,就不太有效果。
你可能還會想看…
「我都快累死了,小孩晚上還不肯睡…」—協助孩子面對睡覺前的焦慮和恐懼(上)
心理師陪你看「零到一歲」| Ep05.睡眠—睡眠銜接原來是需要練習的?爸媽這樣做幫新生兒「好好睡」。
「孩子從一出生就不好睡,一定是我哪裡做錯了…」—好眠師 Peggy建議孩子需要完整發展,而不是完美發展(上)
作者介紹
好眠師 姜珮(Peggy)為美國家庭睡眠學會(FSI) 修業完成及獲得認證之合格寶寶睡眠顧問,是台灣第一位由該學會推薦的FSI會員/ 國際睡眠顧問學會(IACSC)認證會員 / 好眠線上學苑 創辦人。好眠師提供正確且科學性的睡眠知識,改善並解決嬰幼兒長期夜醒、睡不夠等睡眠問題,已透過諮詢、課程協助上百位家庭建立健康睡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