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娜.蘭斯柏(Janet Lansbury)
譯|彤勳
他們還在學習我們對於良好行為的規則和期待,
表達意願是他們發展中的需求,他們根本控制不住脾氣。
在這些複雜、強大動力的作用下,
我們為何還要認為幼兒打人、咬人、抗拒或拒絕合作是衝著我們來?
我們攪和進去,開始變得火大、洩氣或擔心,我們可能因此失去看事情的角度,矮化自己變成小孩的高度,和一個只佔我們體積一部分的小不點硬碰硬,我們可能會不由自主地臭駡孩子,甚至打回去或咬回去!或者我們可能會想辦法奪回掌控權,板著臉立下規矩,以「教訓孩子」之名辱駡、懲罰我們的小小孩。(延伸閱讀:Podcast|教養時到底要不要處罰小孩?)
或許,我們會採取完全相反的做法,害怕直接面對孩子的怒氣,或我們自己的怒氣,我們反而打退堂鼔,對孩子的行為讓步、言不及義或不著邊際地打轉,又或許,我們對孩子苦苦哀求,心想孩子會可憐我們。
這些反應對於處理不可愛的行為當下可能看似有效,結果卻使事情變得更糟。我們反應的強度會使一個暫時性的試探行為或鬧脾氣的行為,轉化成為慣性,看在孩子眼裏,我們反應的強度很明顯,所以千萬別以為他們沒有感覺。
當孩子依賴的領袖喪失權力時,他們會知道,
那會使他們的安全感降低,權力提高。
懲罰會造成恐懼、反感、不信任,
但我們若抗拒劃定清楚的界線以替代懲罰,
同樣也會造成孩子的不適、不安,並引來更多的試探行為。
我們的軟弱造就了罪惡感。(延伸閱讀:什麼時候該開放孩子自主選擇?什麼時候該設限?—當我們無法果斷與平靜,小孩可能更不知所措(上))
這些反應終究行不通,因為它們無法對症下藥,所有孩子的不良行為都在表達一個需求,就是「我需要幫助」。當小小孩有行為徵兆時,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就這麼簡單。但是我們要如何幫助他們呢?
1.建立觀點和態度
假如我們視孩子令人厭煩的舉動為暫時性「失去理智」,是一個小小孩在向我們求救,那麼我們的角色和反應就會變得比較明確,作為一個成熟老練的大人,這表示提高身段,準備提供協助,而不是陷入混戰。
當我們不斷提醒自己,一個迷惘的小小孩的挑戰行為是在求救,我們會看出把這種行為當作衝著自己來有多麼可笑,我們會識破如下反應的荒謬:「我為你作牛作馬,你怎麼能這樣對我?你為什麼不聽?」觀點給了我們耐心、自信和冷靜的表現,這些是我們作為幫助者所需要的。
然後我們進入溝通並且把過程走完,
「要你不打人很難受,所以我要抓著你的手幫助你」,
這是我們的思考過程,也有可能是我們對孩子說的話,
或者我們可能會說:
「我不會讓你打人,你想玩手機,
我只好把它拿開,我知道你很生氣。」
「我不會讓你咬我,那很痛,我一定要把你放下來,拿一個安全的東西給你咬。」
「你可以自己進去房間嗎?還是你需要我幫忙?看起來你需要幫忙,所以我要把你抱起來。」
你可能還會想看…
「小孩會踢人咬人,不想以暴制暴也不想縱容該怎麼處理?」—幼兒踢打咬全武行怎麼治(下)
「經驗情緒就像火車過隧道,除了通過別無他法。」—當你這麼做,有助培養孩子的情緒韌性。
「崩潰小孩一出現,我的理智就斷線…」—一起學小孩人生中的大功課:情緒的自我調節(上)
作者介紹
珍奈特.蘭絲柏芮(Janet Lansbury)曾是一名演員和模特兒,她對親職教育的熱情是從她成為一位母親後,向嬰兒專家瑪格達·戈貝爾尋求指導時便開始了。她深受瑪格達的啟發,也相當感激她,於是她開始跟著瑪格達接受專業訓練。在過去的20年裡,珍奈特在洛杉磯教授RIE的育兒課程,在許多兒童早期研討會上擔任演講嘉賓,也撰寫育兒文章,並在嬰幼兒教育資源理事會(RIE)任職。 她鼓勵父母和與兒童工作的專業人員把嬰兒看作是獨特的、有能力的人,具有自然的學習能力,不需要特別教就能學會、也能發展運動和認知技巧、溝通、面對該年齡會有的挣扎、發起和指導獨立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