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孟? 諮商心理師
編|Leah
-
全球新冠肺炎肆虐,各種訊息都在告訴我們怎麼維繫生理上的衛生安全,但隨著越來越嚴重的局面、每天變化的新聞及患病數據不斷增加,不可否認我們看到接踵而至的殘酷現實,映照出人性的黑暗,考驗著人與人間的信任以及可以容納的焦慮。
-
然而這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思考機會,現在,讓專業的心理師告訴你,內心無以名狀的混亂到底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接近自己的焦慮、照顧內在、穩定自己?
COVID-19(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國際社會人心惶惶,瀰漫焦慮與恐慌。從新聞中聽到接二連三增加的確診病例,都感覺很不安、慌張。通常,我們只要一慌張就會想要做點什麼緩解焦慮。當焦慮表現在外,瘋狂排隊搶口罩、消毒、清潔用品,或各種新聞播報對防疫有助益的物資就被搶購一空,也就不足為奇了。
疫情勾起對於「失控感」與「不確定感」的恐懼
因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心理焦慮,究其根源,其實牽涉生命終極議題─「死亡焦慮」。對自己或親朋好友是否會染病的擔憂,讓我們更清晰意識到「人終有一死」這個平時不會意識到的事實,當身體健康與性命受到威脅,自然勾起對於「失控感」與「不確定感」的恐懼。然而,在武漢肺炎爆發前,每年流感造成死亡人數並不低,每年惡性腫瘤(癌症)死亡人數,更佔全國十大死因之首。可是為什麼武漢肺炎在短時間內造成的恐慌,如同漣漪般快速散播呢?
武漢肺炎引發我們的「存在焦慮」
或許,新冠狀肺炎病毒造成全球性的傳染,挑戰了人類需求基層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最底層的三大核心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Maslow,1943)。焦慮源於害怕失去控制、沒有希望、不確定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受感染後能否治癒、自己會不會是下一個被傳染的人……等等,每個人被勾起的核心恐懼可能不盡相同。
武漢肺炎疫情引發人心焦慮的另一個面向,是「孤獨」議題。
心理治療師Yalom(2009)認為「死亡過程是人生最孤獨的處境,它將我們與他人隔絕,甚至隔絕於這個世界之外。」目前各國皆對COVID-19確診者採取最高規格的隔離措施,此種保護作法同時也會讓人聯想到:「如果我染病了,也要被隔離。」「有些人隔離到死亡,親人都無法來探視。」再加上鑽石公主號乘客在海上隔離、陸續傳出確診的前例,自然會讓人們的焦慮感水漲船高。
預先思考死亡,就能學習如何好好活著
當代存在心理治療大師Irvin D. Yalom(2009)指出:「意識到死亡是一種覺醒,是強力的催化劑,能觸動人作出重大的轉變。」人是慣性的動物,要改變日常生活習慣與既有模式,其實並不容易。比如說:若是饕客嗜吃野味,平常要放棄對美食與新鮮感的追求,實在很難;倘若有一天危機發生,「吃野味」可能危及性命時,對死亡的恐懼才會讓人作出調整與改變。
從存在心理學角度發現:許多人面臨生死交關時,對生命的觀點和生活選擇皆出現很大翻轉。
意識到死亡焦慮是重要的生命課題,
它會打亂生命中各種事物的優先順序,
迫使我們重新思考每件事物跟自己的關聯,
以及哪件事更有意義。
對死亡的焦慮與恐慌,不會因為我們擁有供不應求的口罩就免除
最近已有許多衛教文章宣導防疫的策略,讓我們透過外在作法保護自己與他人;然而,面對不確定感與死亡焦慮的恐懼,除了創造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感、普同感、同體大悲的能力外,有個重要問題是沒有人能為我們代答的:「如果人終究會死,那人為何活著?我要如何活著?」對死亡的焦慮與生命不確定感如影隨形,並不會因為我們擁有供不應求的口罩,就能免除焦慮與恐慌;面對內在焦慮的核心作法,不只是勤洗手、戴口罩,而是轉頭直視內心最根源的害怕,問問自己:「你在害怕什麼?如果人終有一死,我怎麼把握此刻,活出讓自己相對沒有遺憾的生活方式?」。
在最艱難時刻,
對生命的詮釋和意義永遠可以重新創造,
對生活的選擇亦然。
所有事物都有雙面特質─病毒可能導致死亡,卻也可能啟發我們重新思考如何好好活過每一刻。
你可能還會想看…
作者介紹
江孟?,現職諮商心理師,服務於點心語心理諮商所。喜歡植物、芳香療法與巴赫花精,目前進行跨領域工作。關注癌症、安寧療護與臨終議題,持續思考女性經前不悅困擾反映出的身心靈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