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奈特‧蘭絲柏芮(Janet Lansbury)
譯|彤勳
曾有過那麼幾次,我讀了父母或專家的來信,思緒翻騰到不得不放下手邊的工作回信。最近有封來自艾蜜莉的信,引起了我的注意:
艾蜜莉的來信
您好!我經營一間托兒所,有位兩歲半的小女孩幾乎整天都在「假哭」,真的不誇張,她在我這兒9個小時裡,有5-8個小時都在假哭,可是她一滴眼淚都沒有掉,順著她的意時,她會瞬間變得非常興奮,純粹就是很開心。稍有一點小改變她就哭,找媽媽她也哭,我們吃完午餐(她知道要睡午覺了)她又哭,我在角落為她留了一個位置,我們稱之為「哭泣角落」,她可以拿著她的小毯子待在那裡玩玩具,直到她覺得想要加入團體。她從來沒有放開毯子過,進屋時要她脫鞋就崩潰失控,整天都要穿著她的外套。一整天都這樣。
她從不午睡,整個午睡時間都在哭,我不得不把她從午休室移出去,讓別的孩子可以休息,我試著問她要不要和我在主臥室休息,她很開心地說好,第一天一切都很美好,她抓著毯子坐在地板上,她因為累壞了頭歪一邊,但她沒有睡。隔天,假哭又開始了。
這個家庭看起來是全世界最善良的人,非常客氣、非常和善,不過他們對她說話咿咿呀呀地像兩歲小孩似地,她要吃飯會說「喃喃」,要喝水會說「巴巴」,他們幾乎不叫她名字「萊拉」,而用哼歌的音調叫她「萊-萊」。這個孩子也一樣只會咿咿呀呀的兒語,因為家人對她說話都就是那樣。
我有位定期訪視我們托兒所的兒童治療師,她說這孩子基本上整天都在鬧脾氣,她的行為是學習而來的,就是她假哭的時候,就會得到她想要的。她媽媽證實她在家出現這種行為,的確就會得到她要的。
我無法讓這個孩子快樂起來,她想和她媽媽待在家裡,這是她口頭上清楚告訴我們的。治療師說這種假哭是學來的操控手法,她建議我加以忽視,多多讚美她的正向行為,可是她的正向行為實在少得可憐!
我很不願意看到這個小女孩一整天都這樣,我們已經進入托育的第五週了,我有許許多多的孩子第一天來很害怕,真的哭泣流眼淚,他們花了一點時間才不再害羞與人接觸,全部在六週內就適應得很好,現在都是快快樂樂地來我的托兒所。我為了幫助這個小女孩做的所有努力都沒有效果,今天早上8:30她媽媽把她放下,告訴我說她從6:30起床就一直在假哭;她說了聲「抱歉」後就離開了。
我在想這個孩子應不應該去看醫生,進行精神科或神經科評估,我實在很迷惘,感覺自己完全幫不了這個小孩。您若有任何建議我都將感激不盡。
艾蜜莉
給艾蜜莉的回應
您好,艾蜜莉!
我確實可以體會這種情況對妳和妳的托兒所有多麼棘手,顯然妳很同情萊拉,對此我深表肯定。請恕我直言,妳的治療師提出的評估把我給惹毛了,萊拉並不是用假裝的情緒在操控妳或她的父母,她所做的是一般小孩常做的,很努力、很努力地要融入妳那裡的環境。學步期的幼兒既沒有特殊直覺、也沒有特殊技巧,可以刻意玩弄制度,相反地,她會盡其所知所能去適應那個制度。
我們怎麼去想一個孩子及他們的行為,是正確評估的關鍵起點,我們的觀察永遠都會決定我們做法,妳的治療師從這裡開始就全錯了。接著她一錯再錯,斷言這個幼兒是操控者,建議妳直接操弄回去!而她提出的建議是,要妳想辦法用言過其實的讚美去管理孩子的行為,可是連嬰兒都知道讚美不是真心的;她還建議妳選擇性地忽視孩子的行為,這種方法可能對魁儡或白老鼠有效,可是萊拉是一個完全有意識、敏感的人,她需要也值得被這樣對待。她需要與她的照顧者建立人對人的關係,就像所有健康的關係都是在誠實、同理與信任之中建立起來的。
好了,訓話完畢。以下是我開給萊拉的特效藥:
1. 讓她充分休息
聽起來萊拉極度睡眠不足,難怪她無法正常作息,甚至無法放鬆睡個午覺,過度疲累的時候也會那樣。可能是她父母很難建立她就寢的規矩,他們可能難以提供一個安全、規律的睡覺環境,他們很可能受到挑戰,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如此,因此無法接受萊拉任何一個、乃至於所有不舒服的情緒,並幫助萊拉可以充分宣洩這些情緒。要讓萊拉能夠睡覺、吃飯、遊戲並且整體運作正常,這將是一個關鍵的做法。妳作為她的照顧者,妳所能做的就只有這麼多,就是提供她一個健康的午睡環境,看起來妳已經在做了,所以,以下我的重點會放在接納她的情緒。(延伸閱讀:小孩睡得好,表現才會好)
2. 正常看待她的情緒
我不認為我們有責任去決定別人的情緒是真是假,也不認為這有絲毫幫助,我們的最佳回應是去接納並承認情緒,不管情緒從何而來,只要接納,不要試圖去「處理」那些情緒。我在許多貼文和播客上都曾經分享,接納不是一個「主動動詞」,它的意思不是放下手上一切事情去安撫一個孩子,除非他們很明顯受傷了;接納不表示我們需要蹲下來用安撫的口氣說話,直到那個孩子情緒變好。有時候我們時間許可,這麼做也不錯,但放下手邊所有事情可能會表現出過度關心,刻意突顯孩子的情緒,彷彿情緒的表達是一個不自然的事件,而不是一個心情和感覺週期性流動的正常事件。(延伸閱讀:如何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培養每個孩子都該具備的情緒管理能力)
我也會停止要她移到一個特別的地方去發洩情緒。假如妳能泰然自若地和她周旋,不論她處在什麼情緒下,這會有助於妳和她的家人把這些情緒正常化,「聽起來妳現在不想和我們到外面去,我聽見了!我要幫幫妳,因為我們想要妳跟我們在一塊兒。」假如她抗拒,就說:「哇,對妳來說不太好受,妳不要到外面去。」妳承認那些情緒,同時妳就用妳出於善意的堅定動力推她往前走。
確實如妳所說,妳無法讓萊拉快樂起來,即使妳付出耐心和毅力,我們沒有一個人在別人身上有那樣的能力,接納並信任孩子呈現出來的每一個情緒,以此為我們的目標,就是我們培養快樂的最佳機會。接納是最好的關係建造者,妳與萊拉的關係將提供一種舒適感,並抒解萊拉的壓力。
如同我所說的,我一點也不同意治療師認為萊拉是一個操控者,但我的確同意她大部分的行為是制約下的結果,身為父母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教導孩子一些關於我們、關於他們的事情,總地來說也教導了他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延伸閱讀:孩子愛搗蛋怎麼辦?試著找出孩子的焦慮:10種爸媽容易忽視的焦慮症狀)
3. 她不無助,她需要找到力量
從妳對萊拉與她父母之間的互動描述看來,他們可能把她當作長不大的小孩,我的猜測是,她一直以來都習慣性被當作一個無助、有需要的人一般疼惜,而不是一個有強烈意見的堅強幼兒。我重申,我們的想法關係重大,我們的想法不僅傳達我們對行為應有的回應,而且也很容易成為孩子的自我定義。所以我們若認定幼兒是弱小、有需要、無助的,她可能會開始相信自己就是那樣,聽起來萊拉已經把這些特性照單全收了。
所以我不會叫她「小可憐」,我會去看她內在那個堅強的小孩並對她說:「我聽見妳說『不要』,妳不想要媽媽離開,妳不想要她那麼做…哇,聽起來妳強烈反對那個決定,我們得不到我們想要的很不好受,對嗎?」我不會一次就把這些都說出來,不過那是一個方向和基本精神,並且我會以一種鼔勵她的方式說出來,讓她強烈地表達自我,而不是在那裡自憐自艾。去看她內在那個堅強的小女孩,邀請她進到教室裡,每一個學步期幼兒內在都有一個堅強的孩子,這需要被看見。(延伸閱讀:幼兒哭鬧怎麼辦?4個要點教你怎麼應對)
別再把她的反應認為是「假哭」,相反地,把她看作健康的小女孩,擁有健康幼兒的意志。大人若能培養出這種想法,將會讓她獲得釋放。
看來萊拉有很好的照顧者,妳對她不會無能為力的!我想妳會很快看見改變,不過如果妳還有疑慮,妳可以考慮尋求進一步的評估。謝謝妳主動聯繫我。
作者介紹
珍奈特.蘭絲柏芮(Janet Lansbury)曾是一名演員和模特兒,她對親職教育的熱情是從她成為一位母親後,向嬰兒專家瑪格達·戈貝爾尋求指導時便開始了。她深受瑪格達的啟發,也相當感激她,於是她開始跟著瑪格達接受專業訓練。在過去的20年裡,珍奈特在洛杉磯教授RIE的育兒課程,在許多兒童早期研討會上擔任演講嘉賓,也撰寫育兒文章,並在嬰幼兒教育資源理事會(RIE)任職。 珍奈特現在很榮幸地透過她的網站JanetLansbury.com,支持著全球成千上萬的父母,分享著她在育兒課程中和作為三個孩子母親的個人經歷中獲得的體悟。珍奈特鼓勵父母和與兒童工作的專業人員把嬰兒看作是獨特的、有能力的人,具有自然的學習能力,不需要特別教就能學會、也能發展運動和認知技巧、溝通、面對該年齡會有的挣扎、發起和指導獨立遊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