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鈺茹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若能透過各種動作,讓觸覺、動覺、聽覺、前庭覺、本體覺等各種感官系統協調且完善地運作,有助於促進孩子的身心發展 。
在身體活動中滿足發展需求
比如孩子透過擁抱與輕搖更容易入睡,喜歡在枕頭堆裡爬來爬去、鑽來鑽去,用被子蓋住自己,或是再大一點喜歡盪秋千,在沙發上跳來跳去,喜歡坐椅子旋轉等,都是孩子在藉由這些活動認識與滿足自己內外在的發展需求。(延伸閱讀:感覺統合基礎的三大陪伴原則(上))
比如孩子靜不下來,不好好走路喜歡蹦蹦跳跳,到大賣場什麼都要摸,到公園遊樂場練習排隊玩溜滑梯,有時卻又想逆著方向往爬上,
都是孩子正在透過身體感受和動作在感覺與認識自己,學習掌控運用自己的身體,了解自己的身體界線,探索所在的環境,以及明瞭如何參與或調整各種人際互動。
(延伸閱讀:「老師建議帶孩子去評估,我的孩子真的有問題嗎?」—給父母的支持與建議(上))
孩子會有上述舉動是基於身心發展的需求,而非刻意搗蛋。(延伸閱讀:孩子愛搗蛋怎麼辦?試著找出孩子的焦慮:10種爸媽容易忽視的焦慮症狀)
這時我們可以趁機讓孩子進行肢體與知覺活動,比如在孩子亂敲東西製造噪音時,可以帶著孩子到客廳或戶外,讓他們盡情發揮。
平時多做類似的練習,未來孩子情緒化時,通常也能更快幫助孩子恢復平靜。
如何運用感官體驗調節孩子的身心狀態?
當孩子有大哭、大叫、咬人等情緒化反應,進入紅色警戒區時,我們可以:
- 用手穩定輕拍孩子的背,並從數一到十,協助孩子冷靜下來。
- 用雙手雙腳有力且穩固地抱住(而非勒住)失控扭動的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由我們的身體所形成的安全空間和界線,能夠牢牢地承接住他們失控的情緒,不讓孩子受傷或傷人。
- 讓孩子蓋著喜歡的被子,全身趴在大抱枕上,透過被子蓋著身體的包覆感、身體壓在抱枕上的重量感和抱枕的觸感,協助孩子感受到自己(本體覺),進而穩定下來。
或是當孩子沉默、表情呆滯、情緒低落沒有動力,進入藍色低落區時,我們可以邀孩子試試彈跳床,透過高張力和動力,刺激孩子的前庭覺,進而增加活力和活動的意願。(延伸閱讀:「地震後小孩好像一直心很慌…」—心理師提醒,可以透過「復原的3不3要」安撫孩子。)
資料來源:
Transforming Trauma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40-45.
本文摘自: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心理師教你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彈性,陪你在育兒的路上好好照顧自己
作者:蘇鈺茹
出版社:商周出版
感覺統合X情緒調節—協助孩子從身體感受中培養調節情緒的能力(下)
「原來我是這樣長大的。」—14個關鍵問題,回溯自己的童年經驗跟依附風格(上)
兒子使用說明書:「遊戲是幼兒時期最棒的教育方式,這會讓孩子具備均衡發展的能力。」
作者介紹
蘇鈺茹
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 College舞蹈治療碩士畢。
曾任新北市私立種籽親子實驗小學教師、高雄市教育局學生諮商中心專任心理師、高雄醫學大學諮商輔導組兼任心理師。現為自由工作者,經營FB粉專「小鹿散步 身心工作」。
小時候最愛把被子披在身上,假裝自己是唱歌仔戲的,或是會飛的外星人。長大後因緣際會從當記者變成當老師,並從接觸現代舞等各種身體工作中開拓自己的視野。希望能更了解小孩/青少年的心理而去念舞蹈治療,才發現,是再次認識那個披被子、假裝會飛的小孩。
深深覺得人不管幾歲,都有一顆愛玩的心,希望每個生命都有機會好好地玩。
專業資歷和訓練:
.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002298號)
.青少年性諮商專業訓練課程結業(荷光專業性諮商中心ST 201)
.夏邦發展動作Level 1-3結業(夏邦發展動作協會日本分會)
.凱氏心理動作分析(Kestenberg Movement Profile)訓練結業(德國EZETTHERA治療中心)
.生態心理學專業進修結業(英國Schumacher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