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眠師 姜珮(Peggy)
一定是我哪裡做錯了,我真的好累好崩潰,
好眠師你幫我看看一整天的作息,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翻開媽媽的行事曆,好幾個月密密麻麻的紀錄,幾點幾分孩子睡了、幾點幾分吃了什麼。餵夜奶的媽媽詳細記錄每天醒來幾次,孩子多久才睡回去。說真的,即使作為睡眠顧問,我只有在調作息時會做幾天的睡眠紀錄,更別說如此有毅力的紀錄全天作息。我彷彿看到這些數字長出藤蔓,綁著母親一整天的行程,牽動焦慮不安的心。
現代父母不好當,我們比上一輩的父母更重視孩子的身心發展,從哺餵母乳、副食品製作,一直到心理安全感等等… 我們明明懂得比較多,但說到作為父母的「自信」,其實是薄弱的。
尤其媒體、社群充斥著教養達人,看起來別人的孩子總是特別聰明乖巧又好帶,怎麼我家的孩子就是不一樣。如果遇到好事者出手指導,更容易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格當母親?! (延伸閱讀:用「哭泣控制法」進行嬰兒睡眠訓練有效嗎?研究顯示讓嬰兒一直哭絕對不是好事(上))
為何別人的孩子比較好睡?
Peggy 並非教養專家,但想單從「睡眠」的角度,來分享我以下「為何別人的孩子比較好睡?」的三點觀察:
1. 孩子好不好睡,是天生的
第一,孩子好不好睡其實跟天生基因/氣質很有關係。
隔壁家的孩子睡得好,有時不代表父母「做對了」什麼事,很可能只是比較幸運生到重眠的孩子。
舉例來說,假設讓寶寶好好睡覺有十個條件(只是比喻,不是真的剛好十件),有些寶寶只需要一~兩個條件就能睡好,有些需要四~五件,對環境或作息敏感寶寶的爸媽,會需要做到八~十件事。
這是天生好不好睡的差異,即便孩子天生不好睡,也不需要氣餒,也不代表我們做錯了。那只是意味著要多做些「關鍵事情」來協助寶寶,寶寶也需要多點時間來學習睡覺,僅此而已。
2. 睡過夜定義不同、自我感覺良好
第二,從新手爸媽最關心的睡眠議題「睡過夜」來說,其實生理條件「根本沒有寶寶能一覺到天明」。
人的睡眠本來就是好幾段睡眠循環,
尤其剛出生的孩子的週期更是短暫,
夜醒的躁動是正常的。
所謂的無夜醒、無夜奶常常是主觀感受
做個實驗,問問周遭的父母怎樣算睡過夜,你會發現答案五花八門,從連睡5~12小時都有,或只是跟著爸媽睡覺,又或者「某一次」睡過夜就興奮的告訴街坊鄰居。 (延伸閱讀:「寶寶為什麼連睡覺都要跟我黏緊緊?!」—搞懂分離焦慮,降低對睡眠的影響(下))
再來,有些爸媽認為孩子起來喝個奶很快睡回去,這不算夜醒。還有些爸媽睡得很熟,寶寶醒來都不知道,寶寶一段時間沒有被回應,自然而然學會自己睡回去,孩子無形中被「訓練成」天使寶了。
你可能還會想看…
「孩子從一出生就不好睡,一定是我哪裡做錯了…」—好眠師 Peggy建議孩子需要完整發展,而不是完美發展(下)
「拖延入睡原來影響作息這麼多!」—2歲、3歲、4歲、5歲的睡眠作息大全(上)
寶寶不肯睡怎麼辦?怎麼幫助寶寶自行入睡? 專家告訴你4個令人大開眼界的嬰兒睡眠知識
「嬰兒睡眠訓練真的有效嗎?(下)」—要孩子學會自我安撫,其實你要做的是這件事
作者介紹
好眠師 姜珮(Peggy)為美國家庭睡眠學會(FSI) 修業完成及獲得認證之合格寶寶睡眠顧問,是台灣第一位由該學會推薦的FSI會員/ 國際睡眠顧問學會(IACSC)認證會員 / 好眠線上學苑 創辦人。好眠師提供正確且科學性的睡眠知識,改善並解決嬰幼兒長期夜醒、睡不夠等睡眠問題,已透過諮詢、課程協助上百位家庭建立健康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