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純媛 諮商心理師
「小孩好像對自己尿尿的地方很有興趣,該怎麼辦?」—「自主權」和「界限」是性教育重要的基石(上)
教導身體界限與自主權
要擁有健康性觀念,「身體界限」和「自主權」兩者是缺一不可的概念。
當孩子已經認識身體各部位之後,慢慢地就可以幫他們建立界限的概念。最簡單的方式,可以用繪本或畫人體圖、用紅綠燈的方式區分:
- 紅燈區:這是隱私部位,任何人都不能碰觸,我們會穿衣服保護自己。
- 黃燈區:這是禮貌部位,要詢問、經過本人同意才能碰觸。
- 綠燈區:這是公開部位,一般會露出來的地方,在學校進行活動或跟別人玩的時候,很容易會碰到的地方。
用生活情境去讓孩子認識身體保護和人際禮儀,
適時地向孩子傳達比較細緻的觀念,
例如:「洗澡、睡覺時可以只穿尿布或不穿衣服;
出門或有別人時,衣著整齊是一種禮貌。」
或是「胸部、尿尿的地方是每個人的隱私部位,
只有你自己可以碰,別人不可以碰。
爸爸媽媽現在會碰到,是因為要幫你洗澡和穿衣服,等以後你長大了,可以自己洗澡、穿衣服時,爸爸媽媽也不會隨便去觸碰你的隱私部位。」這些口語對話也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更成熟的社交基礎。
當孩子有了身體與人際界限這些概念,我們會進一步教導孩子要保護自己、防範未然,這時就需要有「心理上的自主意識與能力」。(延伸閱讀:「只是想讓小朋友乖一點。」—當我們盲目要求對權威順從,被犧牲的很可能就是孩子(上))
自主意識是指「我知道別人的行為已經逾越我的身體界限,
我有保護自己身體不受侵犯的權利。」
自主能力是指「我可以以直接離開現場、
拒絕對方或尋求他人協助的方式,
來達到保護自己身體不受侵犯的結果。」
而能否擁有這樣的自主能力,有賴於父母在教養過程中給予孩子「尊重其自主性」的經驗。自主權是在經驗中培養出來的,如果只是教,而實際上在家裡沒有尊重、也不允許孩子有自主權,那對孩子來說,可能只是一個空泛或不是真的可以做的事。(延伸閱讀:「除了傾聽孩子、教孩子拒絕,你還可以這麼做…」—保護孩子遠離身心虐待及傷害。)
這裡的尊重指的並非完全同意,
而是當孩子有所疑問、有不同的意見和反應時,
能夠花一些時間去聽、理解孩子的想法。
適時協助建立健康觀念,通常孩子需求得到滿足後,就能大幅降低因好奇心或享樂需求而過度關注或玩弄性器官。
培養健康的人際互動方式,從家庭環境開始做起,在生活中落實
當我們教導孩子「別人不可以碰觸自己的隱私部位」,同時也要教導孩子「不可以碰觸別人的隱私部位」。
市面上有許多繪本,運用說故事與擬人化的方式來傳達健康的性觀念,是很實用、也好取得的媒材。倘若大人能搭配言教與身教,在家中實踐力行,讓孩子知道別人的身體和自己的身體是一樣重要的,「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的人際界限能力也就能在生活當中潛移默化地養成。
例如:若有遇到親戚或陌生人隨意摸臉蛋、
玩搔癢遊戲或開身體的玩笑,此時,父母可以代替拒絕,
並做為一種示範經驗,
讓親友和孩子知道每個人的身體都應該要被尊重,
不論是誰都無權直接碰觸或冒犯。
大人要知道自己這樣做是在保護孩子、建立正確的身體互動觀念,而不是故意在耍孤僻、小家子氣。(延伸閱讀:當跟長輩教養不同調,感覺孩子被壓迫,爸媽可以怎麼做?—8個步驟為孩子贏得尊重)
當然,這施行起來不是那麼容易,尤其如果不尊重孩子身體自主意願的是自家親朋好友就會很有壓力,有時候直接減少這種不適當的接觸也是必要的。
三、四歲的孩子,認知能力還在發展階段,其理解和記憶能力有限,並且,年幼的孩子本來就是要靠大人照顧才能活下來,在生存需求上需要依賴大人,此時活下來的「生存需求」比表現自主的「心理需求」更重要,
在某種程度上,孩子對於大人的要求
先表現出配合或服從幾乎是本能的反應,
而非是思考再判斷給什麼回應。
因此,一開始建議可以先用
「可以」和「不可以」的二分法來保護自己。
例如,我會告訴孩子:「你不喜歡或不想要,都可以先拒絕,回家再跟爸爸媽媽一起討論要怎麼做。」先有身體界限的概念和保護自己的能力,慢慢發展出自主權之後,再教「徵詢同意權(別人要碰你的身體之前,要先徵詢你的同意)」。
到了五、六歲時,除了繪本教育,孩子有更多的社會經驗了,大人們可以延伸繪本裡的故事,或自行提供模擬情境,聽聽孩子的想法,一起討論不同的反應可能會面臨什麼樣的狀況、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促進孩子自主思考,大人也從中評估孩子的認知判斷能力,引導孩子發展出正確、健康的身體自主權與自我保護能力。
最重要的是,
讓孩子知道「面對未知,
做好我們能做的準備就已經是最好的,
無論他們遭遇到什麼事,都可以告知父母,
父母永遠會做他的避風港。」
如此一來,即使孩子還是不幸遭遇危險和受傷,我們也能即時知道和介入,將傷害停損到最低限度,陪伴在孩子身邊,做他們的最佳後盾。
你可能還會想看…
「別害羞,跟幼兒談性可能比你想的更重要。」—談性不用等,請從小就開始(上)
「沒關係啦、大方一點!」—MeToo事件後的反思,別在不知不覺中抹煞了孩子的身體自主權(上)
作者介紹
周純媛諮商心理師。從事諮商工作十餘年,因嚮往自由而選擇自主接案的助人工作者。當了媽媽之後,放飛的靈魂重新回歸家庭,因育兒而再次開啟了愛回內在小孩的工作。目前與好友共同經營「創傷、發展與療癒」粉專,專注於創傷知情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