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葉月幽
很多父母們會發現,自從有了孩子,似乎生活就不是自己的了。隨便哪一個親戚長輩,七大姑八大姨,甚至街坊鄰居,都可以對我們帶孩子的方式指手畫腳、品頭論足。我們經常會聽到:「不就是一個孩子嗎,有什麼難的?」「不就是這點事嗎,你應該怎樣怎樣。」「老一輩不都是這麼過來的,怎麼就你問題多?」
似乎所有的語言都暗示著,養孩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果你覺得累,那是因為你做得不夠好。
世界上最困難的工作之一:養育孩子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論調:「孩子的錯都是父母的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父母是正本,孩子是影本,如果想修改影本,就要先修改正本。」……這一系列言論的出發點是好的,也並非毫無道理,但這樣的宣導,無形之中給父母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似乎只要孩子有哪一點表現不好,父母就要先被拉出來批判一頓,無臉見人。
然而,如果把父母也看成是一種職業的話,那和其他職業相比,養育一個孩子真的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困難的工作了。
一個哇哇亂哭的小傢伙就這麼突然出現,沒有任何說明書,自帶的最常見的運行程式就是哭,怎麼會不叫新手爸媽們手忙腳亂呢?好在現在網路發達,資訊豐富,趕忙到處查找資料,四處求助。於是乎,各種專家說、理論說、書上說、長輩說就如轟炸的炮火,讓人無所適從。(延伸閱讀:無關本能—我們並非生來就知道怎麼當媽媽(上))
我們往往對父母不太寬容,尤其是隨著新育兒理念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重要性,於是各種言論和理念就開始偏向對父母的「高標準」和「高要求」。在現在這個社會,孩子一旦出現了某些「不良」行為,父母總是首先受到指責的那個人。
陪伴才是最重要的答案
將孩子的所有問題都歸結於父母,這是一種簡單粗暴且不負責任的邏輯。且不說孩子天生自帶的人格特質就決定了他不會是一張白紙,任你塗抹。
只要整體上給孩子的愛充足,即便是父母的某些行為對孩子造成了一些影響,我也不覺得這就是一件無法挽回、不可饒恕的罪過。我們來這世上一遭,有自己需要成長的功課。同樣,孩子也有他們自己的功課。(延伸閱讀:「幫助」和「過度介入」有何不同?—這樣做培養自信,並強化親子之間的連結)
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完美媽媽,對孩子只有滋養沒有傷害,似乎這樣就可以成就孩子幸福快樂的一生,這種想法,其實也是一種自我中心主義。
「如果我不逼著孩子學習,他就考不上好高中,就進不了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就娶不到好老婆,就過不上好人生。」這樣的邏輯,大家都能看出問題。
可是現在很多媽媽擔心的卻是:「如果我不能無條件愛孩子,孩子就不自由;如果我不能控制情緒,孩子就有心理陰影;如果我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就阻礙孩子發展,孩子就不幸福了。」
這兩種邏輯,難道不是一樣的嗎?這果然是「神」邏輯。
可是父母是人,不是神。是人就會犯錯,就有侷限性。有時候我們會自責:「這種低級錯誤就不應該犯啊!」可是回過頭去想一想,哪種錯誤是「應該」犯的呢?你會發現,所有錯誤都是不該犯的,所以,你是在要求自己永遠正確。(延伸閱讀:「要怎麼做,才稱得是上好父母?」—爸媽不必完美無缺,只需可靠地陪伴孩子(上))
為人父母,其實是我們和孩子彼此陪伴、共同成長,而不是讓自己成為完美的化身,時時刻刻保持正確。這世上沒有什麼是「必須」要怎樣的,一旦陷入「必須」的執念裡,我們就會給自己設立很多的標準和規則。
要麼擔心自己做了什麼傷害了孩子而焦慮不安,要麼擔心自己沒做什麼耽誤了孩子而後悔自責。如果父母總是陷在這樣的情緒裡,那麼即便是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孩子也感受不到平靜和安寧。
對待孩子的方式很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你能否坦然地面對自己的內心,看見眼前真實的孩子,而不是活在自己的腦海中。
本文摘自:別談教養,帶孩子擁抱生活:最棒的父母,就是在崩潰日常中找到自己的育兒節奏,跟孩子一起飛翔
作者:葉月幽
出版社:台灣廣廈
博客來連結:https://is.gd/oZYtDW
作者介紹
葉月幽
心理學、教育學碩士,TEDx講者,心理諮商師、遊戲治療師、中科院心理所兒童早期教育指導師,一路陪伴兩個孩子長大的母親。
十多年來專注於家庭教育,以傳播為己任,透過課程講授、書籍寫作和心理諮商,分享自身在親子教養的理論與實踐中吸收、整合的所學所思。
受邀講授數百場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相關課程,並和兩千多個家庭與個人進行心理諮商工作。在專業上持續鑽研學習,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