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子丰臨床心理師
他以「人格發展八階段」(the Eight Ages of Man)理論,
又稱為「社會心理發展理論」聞名,此理論提出後,
對心理學和大眾文化都有深遠的影響,
讓我們得以了解不同階段中的生命經驗和人格發展。
艾瑞克森試著將人的生命劃分為八大階段,分別為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兒童期、學齡兒童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以及成年晚期;而這些不同的階段都有其必須面對的發展任務和心理社會危機,他強調在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有先天性的發展歷程,環境和社會文化的影響同樣重要,兩者交織下,會型塑一個人的人格特質、自我認同、自尊和人際互動的樣貌。(延伸閱讀:「寶寶的心智化能力是什麼?」—當爸媽傳遞對於嬰兒心智的興趣,寶寶就能逐漸發展出理解感受的能力。)
所謂發展與發展危機
艾瑞克森認為,在人一生中的不同時期,都會面對特定的發展危機和考驗,若未能完成先前階段的任務和挑戰,則會在未來再次造成問題。例如在嬰兒時期會面對是否能被餵食、得到溫飽的挑戰,在幼兒時期要面對自身行為的後果,而學前兒童則開始學習探索和訂定目標。(延伸閱讀:了解寶寶為什麼哭,以及我們該如何面對寶寶哭泣這件事)
艾瑞克森在每個階段都提出了兩個對立的觀念,若個體在發展中能夠理解且接受這兩端的概念並取得平衡,就能夠在完成該階段的任務,並且發展出效能,反之則會遭受心理創傷;而這當中個體是否能順利度過,也會仰賴周圍他人(如父母、家人、同儕、伴侶等)的協助。
以下會介紹在學齡前兒童的三個發展階段、發展任務和危機及照顧者可提供的協助。
嬰兒期(出生到18個月大):信任與不信任
在嬰兒一出生時,自己和世界對他們來說是全然陌生的,包括自己的身體感覺、外界給予的感官刺激(聲音、光線、觸碰)等,對嬰兒而言都是未曾認識與理解的領域。嬰兒要能長大,必須仰賴敏感且能回應嬰兒的母性角色(通常是母親),在母親的悉心照顧與介紹下,嬰兒才終將能逐漸認識自己與外在,(延伸閱讀:「聽到嬰兒爆哭心好慌!」—當你越能辨識寶寶的哭,越能形成正向的互動循環。)
若母親能密切關注嬰兒的需要,
並即時回應嬰兒,嬰兒得以逐漸信任母親,
並且能忍受身體與感官上的不舒服,
讓母親能暫時離開視線,並抱持著相信母親終將會回來解救自己的希望感。
照顧者可以做的事:
- 關注嬰兒的需要,能夠覺察嬰兒對於身體與情感上的不同需求,例如餓、想睡、痛、癢、悶、想玩、想要互動或陪伴。
- 回應嬰兒的狀態,和嬰兒介紹他的身體和感覺,讓嬰兒能從照顧者的語言中認識自己和感覺被理解。
新手父母面對嬰兒總是會手忙腳亂,也常因為不理解嬰兒為何而哭所感到挫折,嬰兒的大哭有時也讓父母感到被抗議,或嬰兒在表達深切的失望,但重要的是不斷嘗試猜測與理解嬰兒,即使猜錯也沒關係,嬰兒的反應會讓父母也能越來越能理解他;(延伸閱讀:寶寶正在跟你說話—新手父母必備,讓你一次看懂的新生兒表情包!)
父母不斷嘗試猜測的舉動及回應嬰兒的需要,
終將能讓嬰兒感覺到父母是值得信任的,
外在的世界也是值得信任的。
你可能還會想看…
「陪伴學齡前孩子安心探索世界。」—從艾瑞克森社會心理發展論看3-5歲的育兒之道(下)
跟寶寶建立親密的依附是最符合人類天性發展的方式—7個親密育兒的小訣竅!
心理師陪你看「零到一歲」| Ep01.愛—育兒這件事會怎麼影響你跟寶寶的大腦?
作者介紹
吳子丰臨床心理師,現職臺北榮總精神部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