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嘉霙助產師
因著此世的生命結束,我們在心裡或是行動上送別他們、哀悼或是祝福他們。
而在小產過程中,小胎兒生命結束之時,我們是否也會希望能有一些時間、空間與他們相處,表達我們心中對他們的情感,以及想說的話呢?
胎兒在子宮內生長的時間或長或短,會有不同的大小及發育程度,因此小產方式與過程也隨之變化。週數較小的胎兒,常見的小產方式包括自然娩出、服用藥物、終止妊娠手術;週數較大的胎兒,若不是由身體自發性啟動產程的話,則可能使用催生藥物或裝置,讓子宮頸口擴張、子宮收縮,再娩出小胎兒。(延伸閱讀:「失去孩子以後…」—溫柔的看見流產的傷痛。)
有部分情形是小胎兒在母體內仍有生命存在,但因著一些不得已的考量而必須終止妊娠。有些醫療院所的做法是先注射藥物讓胎兒心跳中止,再使用催生藥物分娩;或是使用催生藥物分娩後,再讓小胎兒的生命自然止息。
許多女性在小胎兒生出的過程中,當下常有強烈的情感或情緒湧上,例如:見到突如其來的陰道出血及組織排出而震驚恐懼、不知道該怎麼辦而緊張慌亂、知道即將與寶寶分別而悲傷自責…等等。
常見的情形是在廁間把出血連同所有陰道排出物一齊沖進馬桶,或是在醫療場域中隨著醫療程序及人員的指令行事。這些過程經常在倉促間發生,許多小產的女性回想起來,只記得當時現場與腦袋皆一片混亂,記不清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而當下其實也沒有時間、心力去好好思考道別的意義,常造成日後內心的糾結與遺憾。(延伸閱讀:「爸爸媽媽,你們也會死嗎?」—給幼兒的生命教育:陪伴孩子認識死亡,長出力量(上))
無論懷孕的週數大小,
經歷小產過程的女性,
也就是經歷了一次完整的生產過程。
如同陰道生產在待產時會有一陣陣強烈的子宮收縮,或是剖腹生產會經驗到手術及術後身體的復原;小產過程同樣也走過了這些,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令我們感到痛苦與煎熬的是,生產並不是要與新生命見面,而是在與小胎兒道別。(
目前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文化風氣對於小產議題是較隱諱或漠視的,也常缺乏適當同理及關懷。在醫療院所中,較難提供這些小產的女性及家庭適合的服務制度;包括小產照護準則與常規、環境及隱私、工作人員應對態度、小胎兒遺體安置、產後心理諮商…等等,以及其他更多層面。(延伸閱讀:「坦然面對,反而會讓我們的心更自由」—請留給小產後的自己,足夠的復原時間。)
有多少人是在小產過程中一面陣痛、一面聽到產房傳來的新生兒哭聲?
有多少人是在小產後脹奶的時刻,見到隔壁床的產婦正在哺餵他們的寶寶?
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有機會可以要求,是否要與小胎兒相處或道別?
又有多少人在經歷小產過程後,產生的是後悔的心情與難以彌補的創傷?
許多親身經歷小產過程的女性,經由自己親身走過這一遭,以真實的身心歷程,一面體會、一面明白了這些事情在現今臨床場域中被實際對待及處理的方式。
雖然時間無法倒流,
我們也不希望有更多的人經歷小產的苦痛,
但這些生命的議題是需要被喚醒與正視的。
你可能也會想看…
「流產了,該怎麼面對?」—助產師指出流產、小產,也是懷孕後的一個準備方向。
媽媽寶寶專欄 | 「知道自己懷孕時,其實心情很複雜…」一封心理師寫給孕媽咪們的信
作者介紹
高嘉霙助產師。助產者是女性及家庭的好夥伴,嘉霙在助產生涯當中原本沒有太多與小產家庭接觸的機會;從2019到2022年,四年的期間她陸續經歷了五次的小產,讓她了解到實際經歷小產過程的女性可能有的感受、情緒、想法及其所帶來的意義。也是這樣的因緣,讓她發願結合個人、女性及助產者的特質,希望能入心療癒,傾聽與陪伴更多有類似經驗的女性及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