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潔西卡依頓(Jessica Eaton)
譯|愛兒學編輯部
4.威逼利誘
有許多受虐的關係都帶有威脅性。有些威脅是空口說白話,有些則不是。然而,當人活在家庭暴力或性暴力的危脅下,其實是有相當的壓力和受創的。對青少年而言,它意味著,與你同住的人經常威脅要毀了你的東西,把你的手機拿走,禁止你見你的朋友,告訴別人你的秘密,禁止你見家人,或是禁止你出門。
威逼利誘也可能意味著對方說要離開把你丟掉,要去找別人或是要去舉發你。有時候雖然我們可以知道施虐者在使用虛假的威脅來操控,但是很時候我們無法確定這些威脅是真實的還是假的。(延伸閱讀:不想再跟孩子「纏鬥」了嗎?讓親子關係理論解救你! 掌握關鍵90秒,與孩子停戰和好。)
不論如何,這是用來控制被害者,
使他們維持在警戒的狀態,
威逼利誘用了被害者喜歡的或重要的事物來威脅他們。
這讓我不禁思考,在教養裡,我們是否也常常在做這樣的事。有多少爸媽威脅要孩子最喜歡的東西拿走,禁止他們見朋友,禁止他們去玩?有多少的爸媽拿出警察嚇小孩、或是用把孩子送去保護管束來威脅?有多少的父母威脅青少年要把他們趕出家門或是要拋棄他們?(延伸閱讀:大人可別忘了,童年當初一點也不容易!)
事實是,爸媽使用威脅孩子的方式達到控制的目的。以下這些是在教養上常見的方式:
- 如果你不做這個,我會拿走你的/毀了你的/砸碎你的遊戲機。
- 如果你在學校不守規矩,我們會把你趕出去。
- 如果你成績沒有進步,我們不會讓你見你的所有朋友。
- 如果你不吃完所有的蔬菜,我會告訴你的老師你在家裡有多壞。
人們不會知道這些都是在模擬施虐者的行為方式。而這就是千萬個受到家庭暴力和性暴力受虐者每日經歷的生活。
- 如果你不為我做這個,我就不讓你見你的父母。
- 如果你不停止這麼做,我就離開你。
- 如果你不按我的要求,我會把你的手機捏成兩半。
- 如果你不按我的要求,我會告訴你所有的朋友你是個騙子。
這些都是相同的伎倆,同樣是人為操弄。以恐怖的威脅控制另一個人,讓他們擔心恐怖的事會發生在他們身上,讓他們可以按我們想要的去做。
很明顯的,問題出在我們這樣教導孩子,使他們經年活在這樣的狀態下,然後為某些因素,我們期待孩子和成人在他們的關係中能認出施虐者的行為。我們告訴孩子任何人威脅他們要控制他們就是在虐待他們…但他們的父母和老師就是這樣對待了他們18年。他們的父母可以,為何新的同伴就不行呢?有人會認為這樣的行為是不正常或是受到虐待的嗎?(延伸閱讀:「當孩子學壞,爸媽怎麼辦?」—3個步驟引導孩子做出不同選擇)
在這麼混淆的狀況下
我們更難為孩子樹立健康的關係的典範。
5.當按照你的心意去行動就獎勵他
這點其實是需要花心思審視跟思考的,因為它常被視為是對孩童和青少年的正面教養方式和專業的技巧。然而,我們要看清使用獎賞和稱讚的獎勵方式,因為這樣的事情也常常出現在性暴力、家暴的家庭中。
我並不是說對孩子的正面獎勵是錯的,而是說經年累月的使用獎賞和稱讚作為控制和教養的方式,有可能會誤導孩子,讓他們在關係中被禮物、獎賞和稱讚掌控。(延伸閱讀:小孩打人怎麼教?研究指出懲罰並非真的有效,那怎麼做算是懲罰?又該怎麼教?)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的孩子想要任何東西,我們以禮物或是稱讚操控他們,這正是仿效施虐者和犯案人的行為。
來看一些例子:
讓八歲的孩子吃討厭的蔬菜
如果你吃掉所有的蔬菜,我就給你一塊餅乾。所以你要吃,然後,可以得到一塊餅乾,因為你乖乖的吃。
讓十二歲的孩子…
如果你喝一下這杯伏特加酒,我就給你買耳機。你只要試著喝一下這杯伏特加酒就好。
讓十四歲的孩子…
我會給你所有你想要和需要的東西,只要你摸摸我。你只要滿足我的需求,我也會滿足你的需求。
當你清楚知道這些孩子或是青少年他們要的是什麼,然後使用它們作為誘因,讓他們做不想做的事。盤算或許不同(讓你的孩子吃胡蘿蔔 VS 讓孩子喝醉好讓你騷擾他們)—它們使用的伎倆是相同的。(延伸閱讀:「除了傾聽孩子、教孩子拒絕,你還可以這麼做…」—保護孩子遠離身心虐待及傷害。)
若伎倆是相同的,而且每天都用,用了18年,你如何期望孩子們成年之後,能夠在兒童性騷擾、家庭暴力和性暴力中,發現或是認得出來這樣的誘導過程?
不良的教養習慣比我們想的還常見
成千上萬的兒童將在關係中受到虐待、侵犯、或是傷害。許多的慈善機構、政府部門、專家學者、社會運動家和科學家們試圖弄清楚為何有人無法認出是虐待,和如何預防。同樣的團體仍然對為何孩童和青少年們無法脫離兒童性騷擾和性剝削而大傷腦筋。
事實上,
我們要認清威逼利誘兒童和虐待
並非罕見、病態的事情,或極少數的事。
我們必須認真看待誘導兒童和受虐為常態的關聯,因為它們是人類日常慣用的溝通和操縱的策略和機制。結果可能不太一樣,但是伎倆和進行方式都是相同的。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使用這些看似正常的伎倆虐待兒童。
若是這些在父母的和老師們的眼中是看為完全正常的,我們如何能期待孩童(以及成年人)發現這些施虐者的行為、伎倆和進行的方式其實有問題?(延伸閱讀: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10個和平育兒不處罰的小訣竅)
若我們從出生就為受虐和受控制奠定了基礎,該怎麼辦呢?
如果我們與孩子溝通和操縱孩子的養育方式,教導他們的是虐待,操控和賄絡是正常的呢?
施虐者所用的伎倆,不正就和24小時與他們在一起的父母、照顧者和老師們一樣嗎?(延伸閱讀:「我很擔心如果自己犯了錯,會變成孩子的家庭創傷。」—當爸媽可以面對錯誤,往往會成就更好的關係。)
我們期待孩童和青少年們發現、
認出那些虐待的和操控的行為和伎倆
而這些卻是從他們出生以來就發生在生活裡的,
這不是很奇怪嗎?
你可能也會想看…
到底什麼是適當的管教?什麼是虐待?爸媽該如何區辨管教與虐待?(上)
「你這樣讓爸媽很丟臉!」—用羞恥感教育孩子,不但效果差還會帶來長久的傷害
「我叫小孩去罰站一百遍好像都沒用…」—以下簡單4步驟,有效取代暫時隔離法
作者介紹
潔西卡依頓(Jessica Eaton)是《為何麼什麼都怪女人?》(Why Women are Blamed for Everything)的作者。是專門研究性暴力後的受害者的自責和羞愧感如何影響人心的心理學家。她是www.victimfocus.org.uk 的專家研究員和作家,她是 VictimFocus、The VictimFocus Charter 和 VictimFocus Academy 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