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咪.古特曼(Amy Guttmann)、艾弗林.古特曼(Evelyn Guttmann)
譯|YT Wu
親戚和照顧者來幫忙的時候怎麼控管孩子使用電子產品?
孩子跟爸媽在一起時,掌管一切的便是爸媽。
但要是爸媽未能陪伴孩子呢?
我們要怎麼確認其他照顧者或親戚,不會讓先前的努力盡付流水?
跟其他照顧者事先溝通是關鍵。
你若是雇了人來照顧孩子,請撥空跟對方解釋一下你的教養價值、優先順序,以及擔心之處。
明白告訴對方
你希望孩子有多長的
「電子產品使用時間」,
就算是不准他用,
也要事前說清楚。
最後,你必須信任這位照顧者會遵從你的想法,不會偷偷給孩子看電視、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
要是你找來的照顧者是親戚或祖父母,那麼事情就比較複雜了。
記得要跟對方解釋自己的擔心之處與期望,有必要的話,不妨引用資料作為證據,來講述電子產品究竟會怎麼影響孩子的發展。最後,便是希望親戚也盼望孩子有個璀璨的未來。
爸媽需要提供照顧者一點幫助
不論是碰到雇來帶小孩的照顧者,又或者是遇到親戚出手相助,我們給予越多實質幫助,事情就會越順利。
舉例而言,要是你自己記下了一系列活動,就可以跟孩子一起玩,不會讓孩子沉迷於卡通。
而且如果你知道孩子特別喜歡哪些活動或遊戲,又讓對方知道,這樣他就會更明白可以怎麼陪孩子玩,
只要孩子越專注於
其他事情上,
照顧者就越不會迫於壓力、
轉而求助電子產品。
2至5歲(學齡前階段): 打造「真正」的學習經驗
學齡前的孩子會有什麼「電子產品經驗」,基本上也是取決於爸媽。
畢竟,美國絕大多數的幼兒園都還沒提供iPad。
要是爸媽想讓這年紀的孩子
接觸電子產品,
請盡量維持在美國兒科學會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建議的
一天一小時以內。
對於正處於發展階段的學齡前孩童,最好的學習來自於跟真實世界互動。可能的話,等孩子看完某個電視或網路上的節目,便設法在現實世界「複製」相同的經驗,這樣一來,他就可以相輔相成,而不是僅停留在節目給他的印象上。
舉例來說,要是孩子看了舞蹈的節目,之後不妨協助他想出自己的一套舞步;他看的節目若是教人怎麼做蛋糕,那麼看完以後,一起做個蛋糕吧!不然就拿出鍋碗瓢盆,玩個「做蛋糕」的扮家家酒遊戲!
對於學齡前孩童,
就算是假的活動,
只要他是全心參與其中,
也會帶來「真實」的經驗。
除此之外,他們如果常常動用到想像力、玩一些「想像架空」的遊戲,未來就更可能自己跟自己玩,多添一項讓他們不會無聊生悶的技能。(延伸閱讀:「陪我玩演戲的遊戲! 」角色扮演遊戲對孩子的發展至關重要)
我(愛咪)有個女兒最愛的節目是《老虎丹尼爾的社區》(Daniel Tiger’s Neighborhood)。她每次看完節目後,我們都會一起做類似的活動,協助她將觀看的經驗「譯入」真實世界裡頭。
她要是看的是跟建築工人有關的節目,我們則會戴上「建築工帽」(其實只是個棒球帽)、拿出積木,一起蓋起壯觀的「摩天大樓」!換句話說,我女兒在節目上看了什麼,她就會有機會體驗到什麼,學習這回事完全融入其中了。
如前所述,爸媽若找了保母、爺爺奶奶、或是其他親戚來幫忙,這點也會是很不錯的建議。這樣一來,他們不但多知道了一項可以用的活動,能在孩子的成長上貢獻一份心力,想必他們自己也會十分開心。
使用完電子產品後,做點體能活動
我們在文章上半部提過,使用電子產品並無法讓孩子「冷靜」。
事實恰好相反,他們觀看這種視覺活動太過頻繁的東西,其實反倒會受到過度刺激。
孩子看完電視或用完電腦後,
會非常需要冷靜下來,
但他們並沒有
可用的方法來達成目標。
這時不妨提供他們一項大好建議:體能活動。
不過請適當給予孩子方向,別讓他們得自己搜腸刮肚、想破腦袋。
舉凡跳房子、跳繩、騎自行車、彈簧床(trampoline),甚至是在附近跑來跑去,都是不錯的體能活動。
若是在家中,則可以到客廳或是地下室大玩「推車賽跑」(wheelbarrow race)、自己做障礙賽道自己玩、或是在樓梯間上下奔跑。這些體能活動可以重置前庭系統(vestibular system),進而改善孩子的心情。
上完廁所,要洗手;用完電子產品,要做體能活動。
爸媽不妨把這兩件事
緊密連結在一起,
讓孩子用完電子產品後,
自動自發地
就會去做體能活動。
如此一來,未來也就不必多言了。
體能活動對每個孩子來說都很重要,尤其是當他們有感官或注意缺陷的問題更是如此。這一類的孩子對於視覺感官的過度刺激特別敏感,因此看電視或電腦時,更容易陷入不理會週遭事物的狀態,並且難以移轉注意力回現實世界。(延伸閱讀: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更焦慮、更憂鬱?專家認為起因是玩樂時間銳減)
要是孩子遵照指令,做了好一陣子某項體能活動,而你希望他來吃晚餐或寫作業了,他卻表示想再做上一會兒,這時,明智的決定通常是任由他們繼續做一下。
孩子若是特別需要某些感官輸入(sensory input),多半是真的有所需要。
孩子若有接受職能治療師的協助,則不妨直接問問對方,怎樣的運動可以幫助孩子控管自己,再借助這些運動,去協助他們移轉注意力,回歸真實世界。
打造良好的「電子產品」使用習慣
孩子在三至五歲這個階段,正是培養未來一輩子習慣的關鍵時期。(延伸閱讀: 我們應該讓孩子看多久的電視呢?)
睡眠、進食、個人衛生、保護自己的所有物……。
當然,你長大了以後,還是會培養出其他的習慣,但不會跟這個時期一樣自然而然,而是會困難一些。換言之,三至五歲便是孩子會養出自己電子產品使用習慣的時期。
爸媽不妨把握機會,灌輸正面、健康的觀念。
用完電子產品後,去做一下體能活動,便是很好的習慣。
還有更多值得培養的好習慣,你甚至可以製作表格,把這些習慣通通加入你們的「家規」中。
- 吃飯時不准看電視、滑手機,或是不准邊吃東西邊看電腦。
滑手機(長時間看電視的人之所以較容易有肥胖問題,其一原因是如果邊看電視邊吃東西,並「較不會注意到身體發出吃飽了的訊息」)。 - 臥房裡不使用電子產品。
- 爸媽應該要規定孩子只能在屋內的「公共空間」使用電子產品,
這樣才能充分掌握情況。 - 上床就寢前至少一小時,不要使用電子產品,才不會讓藍光影響睡眠時數和品質。
- 不管是使用什麼電子產品,都需要有所限制。
爸媽不妨訂個
20分鐘的時限,
時間一到,
就不能再用手機或平板。
或是規定只能看
一集30鐘的電視節目,
節目結束後,
就不能再看電視。
你可以這麼想:我們會給家裡的4歲小孩吃一球冰淇淋,但他吃完就是吃完了,不會再多給。我們很自然不會把一整盒冰淇淋都擺在她們面前,然後告訴小孩「吃飽再停就好」,或是自己去睡個小覺、四下晃晃,一小時後再回來看看小孩吃的怎麼樣—電子產品也是同樣的道理。(延伸閱讀:孩子這樣教,容易被寵壞—採取放任式教養的9個負面影響。)
你可能還會想看…
「不同年齡的小孩,分別可以使用多久時間的電子產品? 」—關於0-2歲的3C使用管理建議
「不同年齡的小孩,分別可以使用多久時間的電子產品? 」—關於5-9歲的3C使用管理建議
不同年齡的小孩,分別可以使用多久時間的電子產品? 」—關於10歲以上的3C使用管理建議
「小孩好愛用3C,該如何控管呢? 」—職能治療師表示,掌握以下3原則幫你做出準確判斷
作者介紹
艾咪.古特曼(Amy Guttmann)、艾弗林.古特曼(Evelyn Guttmann)姐妹是兒童職能治療師,他們已有40多年的臨床工作經驗。他們畢業於紐約州立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目前在紐約州布魯克林職業,治療患有焦慮症和發展遲緩的兒童,也專注於培訓和教育治療師、兒科醫生、教育工作者和父母。職業生涯中他們評估了5,000多名兒童,並在全國著名的大學擔任客座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