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穆夏琳·杜克萊夫
譯 | 愛兒學編輯部
在90年代,心理學家蘇珊・蓋斯金(Suzanne Gaskins)曾住在猶加敦半島上、靠近瓦拉杜利德(Valladolid)的瑪亞(Maya)村落。當時她與一對7歲和9歲的姊妹聊天。小女孩驕傲地告訴她自己在放學後所做的一切,七歲的妹妹說「我洗自己的衣服」,姊姊則爭先恐後地說「我不只洗自己的衣服,我還洗弟弟的衣服!」。
蓋斯金對於小女孩這麼願意幫忙做家事印象深刻,因此她開始研究這個村落裡的小孩一天之中都在做些什麼。她很快地發現,小女孩不只做了很多家事,同時她們往往是自發去做的,事實上,很多時候,是她們主動說要幫忙的:「很多時候,小孩主動要求做家事」蓋斯金說。
「媽媽,我要幫你做所有的事情!」
在過去三十年裡,蓋斯金和少數幾位心理學曾描繪過一些在墨西哥和瓜地馬拉原住民家庭中的特別現象:這些家庭裡的小小孩非常樂於幫忙家務。
他們幫忙洗衣服、烹煮、洗碗,他們經常主動做家事,即便並沒有得到好寶寶貼紙或玩具作為獎勵。
在一份研究中,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的心理學家芭芭拉・羅格夫(Barbara Rogoff)和同事露西雅・艾兒卡拉(Lucia Alcala)訪問了瓜地馬拉和墨西哥的原住民媽媽們,詢問這些介於六到八歲的小孩在家中會幫什麼忙、以及小孩主動接手家務的頻率。
這份出版於2014年的研究寫進了一些很棒的紀錄,是我從來不曾在其他研究文獻中看到的。舉例來說,一位媽媽說她八歲的女兒放學回家,說「媽媽,我要幫你做所有的事情!」接著她「自動自發地打掃了整個家。」研究中這麼記錄著。
「另外一次,媽媽結束工作,回家後累癱了,」羅格夫說,「她一屁股坐到沙發上,她女兒說『媽,你真的累了,但我們必須要打掃家裡,如果我們開著收音機,我負責廚房,你負責客廳,這樣好嗎?』」
主動幫忙是小孩相當重要的特質,墨西哥家庭甚至有一個專屬的形容詞—「Acomedido」。
「這是一個意義相當複雜的詞彙,」新罕布夏大學的教育學者、同為魯格夫的合作夥伴安德魯・寇本斯(Andrew Coppens)說:
這並不光是孩子
做了被叫去做的事,
也不只是在幫忙。
而是因為一直有在細心注意,
能察覺在某個情境下,
有什麼忙需要幫。
這個現象並不只侷限於墨西哥的孩童身上,那些之後移居到美國的家庭,依然維持同樣的模式。
幾年前,寇本斯和同事們訪問了在加州的美裔墨西哥媽媽,關於她們的小孩做家事的頻率,將這些媽媽的回答與矽谷(祖籍源自歐洲)中產階級家庭的回答做比較。
儘管不同的文化大相徑庭,寇本斯說,仍有一個清晰的模式浮現:「年紀介於六到七歲間的美裔墨西哥小孩,平均所做的家事大約是中產階級美裔歐洲小孩的兩倍之多,」他說「而且他們做家事是非常、非常自動自發的。」
這些父母到底有什麼秘訣?
關鍵因素:正視學步期兒童的能力
沒錯,我在說的就是大約一到三歲的小小孩。
在主流文化中,這些小小孩往往比較「恐怖」,很少讓人覺得他們「能幫得上忙」。
然而如果你放眼世界,不論這些家庭是在厄瓜多爾狩獵或採集、或在喜馬拉雅山上養牛、或在矽谷研發軟體,學步期的兒童都有一點點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會發脾氣。
不論在哪裡,都不太能避免學步期兒童發脾氣,人類學的研究早已指出這點。(延伸閱讀:你常為幼兒的不願配合感到氣餒嗎?是「期待落差」讓爸媽們感到挫敗不已)
但是第二個共同點比較正面:「學步期兒童非常渴望可以幫得上忙。」
猶他州立大學的人類學教授大衛・蘭西(David Lancy)說道,他在他的新書《小孩也是小幫手、工作者、工匠和勞動者:人類學觀點》( Anthropology Perspectives on Children as Helpers, Workers, Artisans, and Laborers)中有記錄這個共同現象。
學步期兒童是個天生的小幫手,需要有人幫忙擦一擦廚房、洗碗、打蛋嗎?別擔心,小小專員可以立刻為你服務!
在一份研究中,20個月大的小孩就會暫停自己的遊戲,橫越房間到另一側幫忙大人撿起地上的東西,而且他們並不會需要獎勵。
研究發現,
如果小孩幫忙
會得到玩具當作獎勵,
他們下次就不會再幫忙了,
因為外在的獎勵
會削弱原本的動機。
「小孩似乎天生擁有幫忙的動機,」心理學家菲利克斯﹒沃納肯(Felix Warneken)與麥可﹒托馬塞洛(Michael Tomasello)總結道,「外在的獎勵則會削弱原本的動機。」(延伸閱讀:若你會擔心孩子沒有動力、夢想、或目標,給孩子一份珍貴禮物「內在動機」吧!)
沒有人確切知道為什麼學步期兒童會有這種幫忙的內在渴望(或者為什麼獎勵會削弱它),但它有可能源自於小孩想要融入家庭的強烈驅力,蒙特雷科技大學(ITESO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麗蓓卡﹒麥雅艾蘿(Rebeca Mejia-Arauz)說:
我認為這真的是關鍵點,
跟他人一起做某件事情,
讓他們感到快樂,
而這對他們的情緒發展
是相當重要的。
看到媽媽或兄弟姐妹在做某些事情,小小孩也會想要這麼做。
你可能也會想看…
怎麼教孩子分享和禮貌?若你想好好與孩子溝通,最好放下「父母話」
「如何鼓勵孩子做家事?」心理學家說掌握以下5要點,有助提升孩子的動機與責任感。
作者介紹
穆夏琳·杜克萊夫是科學記者,她擁有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化學博士學位,以及加州大學大學戴維斯分校的葡萄栽培和釀酒學碩士學位。杜克萊夫專精的議題廣泛,從於疾病、藥物開發以到全球健康趨勢的相關研究皆有涉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