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明榮 諮商心理師
「小小孩小責任,大孩子大責任」—從適齡任務開始,建立孩子的生活能力(上)
小學階段的孩子-具象到抽象的探索
小學開始孩子們的腦在低年級的具象思考,中年級開始具有觀察後嘗試推理的能力,到高年級孩子會產生小社會互動能力。
低年級時,孩子不太理解可以請問大人作法,大人帶著做一兩次,接著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這個階段是靠近學齡前需要明確地看見或步驟。
中年級,孩子能透過觀察,嘗試理解,例如:一個不愛上台說話的孩子發現老師每次選演講者去比賽時,都會選講話講清楚的同學做為班級代表,不喜歡說話的孩子便學會在國語課時說話模模糊糊,以躲過被選擇為代表的機會。(延伸閱讀:在比較與肯定之間:從8-9歲孩子對讚美的反應,理解學齡期孩子比較時的真實需求(上))
高年級的孩子觀察力大增,看得出人際互動間彼此的情緒,各種人際議題出現,下課後聽聽孩子說上學的事,根據事實進行討論能夠發展孩子的想法,也鼓勵他們在小社群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與責任。(延伸閱讀:「今天在學校還好嗎?」—除了這樣問,還有什麼方式可以跟孩子聊聊在學校的狀況?(上))
青春期的孩子-思考探索到嘗試執行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情緒很滿載,來得很快,思考還沒來得及跟上,行為在情緒的起伏下已先行。
不論是迴避或衝動的孩子,大人要很小心別掉入孩子的情緒反應中,固定時間建立有品質的相處時間。這個階段的孩子自主生活能力已達一定水準,可以思考從自我照顧責任到小組織照顧之責任。
例如:孩子覺得老師針對他,家長可不出手進行溝通,協助孩子了解及想法,鼓勵孩子與老師溝通。就算溝通無果,孩子學會負擔起主動溝通的責任,家長肯定孩子的勇氣與嘗試。這些溝通可發生在雙方約的qulity time,如一起露營時的蠟燭傳心時光,用浪漫溫柔的方式介入,同時讓孩子累積溫柔溝通的經驗。(延伸閱讀:說話方式不同,跟孩子的溝通更簡單!12個實用的育兒用語)
從具象、推理到探索,隨著孩子腦部發展的節奏,大人可以搭配適合的鷹架提供支撐。
看見孩子在每個階段的努力,不論成功或失敗,大人給予理解與肯定,而非幫助他完成任務,這時大人就成為接納孩子的第一人。
孩子被賦予小小的任務,學習承擔小小的責任開始,能得到完成任務的自我肯定。若任務失敗,學著接受失敗乃必經的人生歷程,練習著整理學習再前進。一步步,孩子會越來越願意嘗試,放大自己的參與與視野,大人則成為資源小站,扮演孩子學習負責的充電樁。(延伸閱讀:從全能幻想到現實感的落差—陪伴孩子面對挫折與成長的必修課)
你可能還會想看…
作者介紹
羅明榮諮商心理師,真誠活潑與溫柔的聆聽者,喜歡聽故事與旅行,現在嘗試分享。家人當保姆的關係陪伴10位孩子0-1X歲的成長,以志工身份服務於重症病童的協會,工作時透過遊戲治療與親子關係治療,在遊戲室陪伴過無數無助的小眼睛。謝謝孩子們願意接受我這位大阿姨,也謝謝家長們的信任,現在有個平台,練習讓經驗分享於閱讀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