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麗茲.法蘭西(Lizzy Francis)
譯 | 婉禎
例如烤起司三明治忘記切邊,就會崩潰;樂高組不起來,就氣的跺腳,
從孩子的身上我們可能也看同樣的情緒潰堤。
雖然我們無法改變這件事,但是我們能做的是幫助孩子面對,教他如何從每天的困難中重新站起來。等到他長大,碰到更艱難的處境,他就知道該如何去應對。
因為孩子需要透過真實的經驗和例子才能增長韌性,我們應該教孩子如何好好的處理壓力、理解拒絕不是否定他們的價值、知道挫折不會永遠打倒自己。
但是,我們該如何教導他們呢?根據心理治療師以及臨床社工(LCSW)艾米•莫林(Amy Morin)的說法,培養出有韌性的孩子的父母,通常都會做以下8件事:(延伸閱讀:當事情不如意時—如何提供孩子安撫與穩定)
1. 讓孩子付出努力
心理師莫琳指出:「每個孩子都有能力發展出韌性,身為爸媽,我們要教小孩這些能力,去引導他們;在當他們覺得困難時幫助他們,給他們更多機會練習韌性。」
爸媽最不應該做的就是太常去拯救孩子,這樣小孩會學不到如何自己完成事情。換句話說,教孩子了解努力是人生重要的一環,有時努力代表事情真的非常困難,那麼孩子就會更有適應力。(延伸閱讀:「學習當自己人生的主人」—說話權、選擇權與承擔責任的練習)
2. 讓孩子經驗被拒絕
小孩學習處理被拒絕,在許多方面都非常重要。
「如果你的孩子沒有選上棒球隊,你可能會很想打給教練或學校,找方法讓他被選進去。但是失敗是教導小孩人生經驗最好的時機。」
這個經驗可以教小孩:
失敗不是結束,
你的堅強,
讓你能夠面對失敗。
就算失敗了,人生也還有其他選擇。
3. 減低孩子的受害者心態
莫琳表示:「小孩發生問題時,往往容易怪到別人身上,自然科考不及格,就說是因為老師解釋不夠清楚。」爸媽很容易會相信孩子,站在孩子那邊。
但就算老師真的不夠好、沒有解釋清楚,這種直覺反應還是很危險。
莫琳說,「父母需要告訴孩子,人生並不公平,但如果他們夠堅強,可以容忍這些不公平。」
很多爸媽會急著替孩子出頭:
例如急著為孩子抱不平、
太快站在他們那一邊,
這反而加深他們的無力感,
讓孩子確信自己是受害者。
因此,身為爸媽,我們必須想辦法抵抗這種直覺反應。(延伸閱讀:「我擔心孩子不會處理衝突容易被排擠!」—當大人不再急著介入,小孩才能透過經驗學習)
4. 遇到困難時,不要只叫孩子「振作起來」
讓小孩自己努力很重要,但如果只叫他們面對現實,卻忽略那些困難可能造成孩子很大壓力,仍沒有幫助。(延伸閱讀:幫助男孩從羞恥感離開,長出行動力)
莫琳指出:「你一定要去認可、同理孩子的情緒。爸媽要找到平衡,一方面放手讓孩子面對自己的困難,一方面要去同理他的掙扎。」在小孩遇到困難時,跟他們聊他們的感受是很重要的。
當孩子能學會
分享自己的感受,
就可以學會如何面對困難。
「爸媽需要問自己,他們有沒有教小孩處理這個困境的方式。如果小孩還沒有足夠能力,就要介入幫忙,教小孩如何處理眼前的困難。」
5. 幫助孩子描述感受和情緒
莫琳認為:「小孩如果能找到字眼來描述自己情緒,就比較不會大哭大鬧。如果當小孩學會說『我很生氣』,就比較不會去踢你的腳以示不滿。」(延伸閱讀:感覺統合X情緒調節—協助孩子從身體感受中培養調節情緒的能力)
換句話說:不知道如何表達出自己感受的小孩容易把他們情緒發洩在別人身上,導致大人不知道如何處理他們的憤怒和傷心。
讓小孩安心地說出自己的情緒,
他們就能思考和處理
讓他們生氣的原因。
這就是培養韌性的第一步。
6. 給小孩自我安撫的工具
莫琳說:「我知道有些父母會給小孩『冷靜箱』。裡面有塗鴉簿、黏土、香香的乳液。孩子生氣時,可以請小孩去拿那個箱子使用。」這個方法可能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但它的概念是幫助小孩為自己情緒負責任,並幫助他們冷靜。
這個方法可以幫助他們長大後,知道如何處理情緒,而這是無價的。
7. 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修正錯誤
爸媽也是人,也會犯錯,然而育兒時犯的錯,是我們向孩子示範如何回應錯誤的好機會。(延伸閱讀:當你對孩子情緒失控時—修復關係的 5 個技巧)
就算是最明理的父母也偶有犯錯之時,我們可能對老師發怒、對另一半大吼,或忘記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爸媽需要在孩子面前承認錯誤—然後確實解決問題。這讓孩子知道,無論他們犯的錯多嚴重,只要誠實以對,試著解決問題,事情就會好起來。
8. 鼓勵孩子的努力來提升自尊
心理師莫琳指出:「研究顯示,當女孩成功時,我們傾向說『你努力念書,所以考得這麼好。』但當男孩成功時,我們會說『因為你很聰明,所以考得這麼好。』」她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把小孩的天分和成果連在一起,會對小孩造成長期的問題。
「我們太關注結果,小孩就會在學校作弊,因為他們覺得全世界最重要的就是拿到A,怎麼拿到不重要。然而,我們教小孩最重要的價值是誠實、善良、努力。因此,我們必須重視他們的努力。」
如果小孩在成長過程中,
知道努力比結果更重要,
當他們失敗或被拒絕時
就能更有韌性。
你可能還會想看…
如何培養聰明又熱愛學習的孩子?—專家指出:保持成長型思維是關鍵
保護得太好,孩子反而長不大。—練習適度放手,讓孩子接受「不是想要就一定會得到」
作者介紹
麗茲.法蘭西(Lizzy Francis),是Fatherly 親職網站的副主編兼記者,其使命是使男人跟女人有能力養育好孩子,並過著充實愉快地的生活。麗茲.法蘭西撰文涉及與家庭和兒童有關的題材,也寫政治與社會正義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