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奈特.蘭絲柏芮(Janet Lansbury)
譯|曾晴諮商心理師
前篇我們談了幾個如何建立孩子正向自我接納的教養原則,「自我肯定跟接納需要從小練習。」—6個親子互動小訣竅增強孩子的自我悅納能力(上)。除了愛自己肯定自己之外,我們也希望孩子繼續擇其所愛,並愛其所擇,單純而沒有其他目的的喜歡那些他所選擇的活動。阿爾菲·科恩在他的【獎勵的懲罰】一書中提到,他反對獎勵制度因為這會讓孩子不再享受「過程」,(延伸閱讀:「誇獎小孩是有技巧的!」—這樣讚美能增強孩子的內在動機跟自尊心。)
假設一個小孩今天因為
讀完了很多書之後獲得一個獎勵,
這會讓他不禁開始懷疑自己對看書的喜愛。
「為什麼我看書還要被別人賄賂?這一定不是什麼好玩的事。」
4.信任孩子讓他們持續做選擇
當孩子逐漸長大,記得要盡可能地讓她在課外活動上為自己做選擇,這樣能鼓勵她保有自己的感覺和想法。我們家已經將這種方式使用得淋漓盡致!等我們的孩子開始想要嘗試一項特定的運動、嗜好或課程時,我們不強加自己的喜好在他們身上,並且當他們完成時要允許他們可以不必再繼續。
當我們等待讓孩子自己產生想法時,
如此能確保這項興趣是來自她自己的,
不是我們的。
不論是什麼興趣,我們也較能相信她是準備好的。有些父母不認同這樣的做法,但我們的理論是,我們的孩子比我們更了解他們自己以及他們需要努力什麼,而且我們也想要他們繼續保持這種狀態。(延伸閱讀:怎麼教孩子擁有意志力?研究告訴我們從15個月大就可以開始了)
5.撕下對手足之間不同的標籤
父母幫小孩貼標籤或是為他們標記出可以使用的特定區域是很常見的,尤其是當家裡不只有一個小孩時。像是把小玲看作足球明星;讓小華作長號樂手;小光作數學天才等等,父母們相信這樣可以鼓勵孩子們擁有自己的獨特性。但這些角色是很侷限的,我們應該讓我們的孩子可以從一開始就自由地選擇,他們可以全部都是足球員或是長號樂手。(延伸閱讀:「你看哥哥都沒有像你這樣!」—7個原因告訴你為什麼該停止評價手足互動)
不論他們有沒有特殊天賦,
至少都要讓他們可以依照
自己想要的興趣去探索嘗試。
6.接納所有感覺
給予孩子愛,穩定的界線及限制不當行為,是父母的責任,但若是孩子的不當行為是受情緒影響,那就另當別論了。因為情感和情緒經驗是影響我們的內在核心,父母一定要很注意不要處罰、批判或甚至是糾正那些引發不當行為的情緒。假設一個孩子最黑暗、最不合理的感覺能被我們接受,那麼他就不需要解離、否認或埋葬那些部分的自己,並且能讓他保有健康的自我形象。
多數人都深受與自我失去連結以及如何重拾內在動機所苦,身為父母,我們有機會給孩子一個不同的經驗。當我們允許嬰幼兒與最真實的自我保持連結,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便能感到自在並以自己為榮,更能夠相信自己的直覺、接納自己和他人的感覺,而這就是通往幸福人生的關鍵鑰匙之一!
「我是我自己,這就是我」
—大力水手卜派
你可能還會想看…
「手足不會自動相親相愛, 如何增加孩子的同理心?」—爸媽這樣做,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
作者介紹
珍奈特.蘭絲柏芮(Janet Lansbury)曾是一名演員和模特兒,她對親職教育的熱情是從她成為一位母親後,向嬰兒專家瑪格達·戈貝爾尋求指導時便開始了。她深受瑪格達的啟發,也相當感激她,於是她開始跟著瑪格達接受專業訓練。在過去的20年裡,珍奈特在洛杉磯教授RIE的育兒課程,在許多兒童早期研討會上擔任演講嘉賓,也撰寫育兒文章,並在嬰幼兒教育資源理事會(RIE)任職。 她鼓勵父母和與兒童工作的專業人員把嬰兒看作是獨特的、有能力的人,具有自然的學習能力,不需要特別教就能學會、也能發展運動和認知技巧、溝通、面對該年齡會有的挣扎、發起和指導獨立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