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亞里阿德涅・布瑞歐(Ariadne Brill)
譯|傅雅群 諮商心理師
當孩子還不適應,爸媽又很心急,這樣的情境很有可能促成親子之間的拉鋸戰。
要幫助孩子完成責任、對行為設下限制時,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呢?
又有哪些原則可以幫助我們有效的內化紀律到小孩心中,
同時也讓親子關係的品質是好的呢?以下是3個有效的原則。
有效管教的關鍵是創造合作、信任感與尊重。
當爸媽以尊重與正向的紀律策略為主,最有益於小孩的成長。
一個常見而不大容易的目標是,在規範小孩的同時,讓小孩有動機去聆聽他人、與他人合作,同樣的事情不用一唸再唸。每次要求小孩去做某件事,他們總是拖拖拉拉,因此很多家長常以威脅利誘的方式來管教小孩。
威脅利誘其實會讓小孩的行為更糟。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威脅利誘會激起權力角力。受到威脅會讓小孩覺得很挫折、變得好鬥。
《連結式教養》(Connection Parenting)一書的作者潘姆・立歐(Pam Leo)解釋道「威脅會造成疏離,破壞親子之間的連結感。」除非你吼小孩、或語帶威脅,否則小孩只會把你的話當成耳邊風嗎?
這是一個很好的指標,意味著學習新的溝通與管教方法會對整個家庭相當有益。(延伸閱讀:減少親子衝突的關鍵—聆聽小孩行為失控底下的心聲「爸媽,請愛我、傾聽我」。)
威脅和大吼在親子之間司空見慣,但長期下來,這樣不利於小孩的自尊、能力感與心理健康。研究甚至顯示,以威脅的方式管教小孩,同時也讓父母更有壓力、更挫折。這種負面循環會導致更多的不良行為與信任連結的瓦解。
溫暖、耐心和有效的溝通很重要。
持續努力與小孩溝通,創造一個有益於溝通的家庭氛圍,這是很重要的。(延伸閱讀: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10個和平育兒不處罰的小訣竅)
當你在溝通上付出心力,你便是在示範每個小孩都會需要的重要技能。選擇去解決問題與溝通也會促進復原力與自尊的發展。
這幾十年來的研究都顯示,若未能照顧到小孩心理與情緒上的需求,將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匱乏與精神疾病。如果父母的態度是溫暖而堅定的,便能滿足小孩安全與依附的心理需求。
不再威脅利誘,以下是三個有效的方法,邀請小孩與你合作!
1. 覺察自己正試著以威脅擺平一切,並做出改變。
以下是幾個常見的例子,並不會讓小孩合作或改變行為。(延伸閱讀:「你這樣讓爸媽很丟臉!」—用羞恥感教育孩子,不但效果差還會帶來長久的傷害)
● 「你再搗亂啊,總有一天你要付出代價的!」
● 「噢!我已經跟你講過了!你怎麼可以這麼討人厭!」
● 「不寫作業,那你要自己承擔後果嗎?」
● 「你想要我處罰你是不是?你想被罰站嗎?」
如果希望小孩改變行為,就需要提供具體而清楚的指引,小孩不應該負責承擔可能的可怕後果或被隔離罰站。身為爸媽,你的溝通需要很清楚具體、提供充分的資訊,幫忙小孩做好心理準備、感覺自己有能力做出更好的選擇,威脅孩子只會有反效果。(延伸閱讀:「在氣頭上,要如何不對小孩大發飆?」爸媽的正念教養好幫手— 好好回應,而非直接反應)
跟孩子的溝通
需要盡量具體、
表達這個行為是不被接受的,
接著,告訴小孩
你要他做什麼。
●「不可以踢弟弟,我來幫你找找其他可以玩的東西。」
●「我不喜歡你這樣到處亂丟制服,我會幫你清理乾淨,我們一起想想下次怎麼放比較好。」
2. 鼓勵小孩,幫他感受到自己的能力:
就算小孩不配合、或看似把你的話當成耳邊風,仍然保持鼓勵與溫暖的態度,這會比你吼他們、或威脅他們好。這並不是說你應該要很消極、放任小孩胡作非為。
清楚的溝通是
鼓勵合作的第一步,
你要願意接近小孩當下的狀態。
當面對不可接受的行為時,
要堅定地傳達出
你相信他們的能力。
以下有一些例子:
(延伸閱讀:「不同年齡的小孩,分別可以使用多久時間的電子產品? 」—關於2-5歲的3C使用管理建議)
●「下次你想要用我的平板,請先來跟我說一聲。」
●「哥哥想要自己玩。我可以跟你玩、或你也可以回自己房間玩,你比較想要怎麼樣?」
3. 不要認定小孩的行為是衝著你來的:
難免有些時候,小孩會做一些一點也沒幫助、甚至相當糟糕的事,這並不代表你是失敗的父母。小孩的不良行為可以是一個給予指導的大好機會,其實你可以積極地採取行動、幫助小孩做得更好,這個時候不要把自己困在自我批評的心情裡。(延伸閱讀:「先別急著懲罰,孩子只是平凡人。」—別要求孩子做爸媽自己做不到的事。)
並沒有完美的小孩,
孩子都在不斷的
成長與學習中。
有時候,記得以下幾點、並保持冷靜,會很有幫助的:
● 小孩真的需要你時常重複你對他的期待。
● 往往,小孩的步調與我們所希望的有落差(多給一點時間吧)。
● 也許小孩已經可以做某件事,但這並不代表每當你認為他可以的時候,他就真有能力可以做得到。
● 當小孩需要休息、肚子餓了、或過了很糟的一天,他們便比較沒辦法與你合作。
● 以身作則,示範你所希望孩子能做到的行為,有時候,這是唯一可能避開權力角力、並讓事情有所進展的方式。
當然也有的時候,小孩真的就只想要一個人靜一靜,或他們可能累壞了,或被感覺壓垮了、心情太糟了。在這些情況中,問問你自己:
● 「我可以做點什麼,來幫忙小孩與我合作呢?」
研究很清楚地顯示了,特別是在小孩內心煎熬的時候(如他做錯事了、承受過多的情緒、或發脾氣時),適當的關注可以為小孩奠定發展自我調節的基礎。要有自我調節的能力,我們才能夠理解、並選擇適切的行為。(延伸閱讀:「小孩崩潰時,到底怎麼保持冷靜?」一位母親的現身說法!)
幫忙小孩感覺到自己的能力、
並準備好傾聽,
管教時試著以合作的態度為核心,
不要形成對立。
在生活裡,要保持冷靜、把話講清楚真的不是容易的事,如果教養對你來說真的很棘手,好像非得大吼大叫、或威脅利誘不可,你並不孤單,很多人都有這個困難。
你可能還會想看…
「當我設限制,孩子就發脾氣怎麼辦?」—限制不合理的行為,但允許小孩擁有自己的感覺
「爸媽與孩子保持連結到底有多重要?」—親子依附關係會深深影響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怎麼有效的引導小孩內化爸媽的教導?找出放縱與權威之間的平衡點。
作者介紹
亞里阿德涅・布瑞歐(Ariadne Brill)是一名心理學碩士,並有正向教養的執照認證。她致力於幫助父母解決教養難題,以創造更多親子合作和平和的家庭。身為三個孩子的媽媽,她第一手的經驗到為人父母的喜悅和挑戰。她創立了“正向教養教室”(Positive Parenting Connection),這是一個線上教室和育兒新知資料庫,為0至12歲兒童的父母和照顧者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