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艾蜜莉.薇德(Emily Wade)
譯者/ Sue
編輯/ 傅雅群
如果說,現在為人父母的困境,可以透過回顧原始的智慧而得到解答,你相信嗎?
又如果說,想要走向更和平、繁榮的社會前景,你從任何再新的學校教材中都找不到門路,唯有回到家庭的親密與社群連結中才能得到方法,你又怎麼想呢?
聖母大學心理學教授——娜薇茨博士(Darcia Narvaez)提出了三份新研究,指出「狩獵與採集」(Hunter-Gatherers)的原始家庭,在養育孩子方面具有六個突出的特點,而得以養育出擁有較佳的心理素質、較高智商、擁有道德意識、且懷有熱情的孩子。
大人如何對待孩子是關鍵!
孩子需要透過大人的教導,才逐漸學會如何與人互動、如何調節情緒、如何回應他人,因此,他們受到什麼樣的對待、這些對待如何在孩子心中形成榜樣,是很重要的。
娜薇茨博士專精於兒童的性格與道德發展,她表示:「我們研究顯示,道德感的根源乃從生命早年(嬰兒時期)即開始逐漸成形,且相當仰賴於家庭和社群所提供的情感品質。」
現行的育兒理念,實為令人堪憂
娜薇茨博士警告,現今美國教養孩子的方式,將造就更多孩子心理與生理上的疾病。她奉勸「我真的不太建議某些現行的做法、或廣為流傳的信念,舉例而言,像是讓嬰兒喝配方奶、讓嬰兒單獨待在房間裡,我也不認為如果嬰兒哭了、立即去給予回應會『寵壞』(spoil)他/她。」
正在嘗試「親密式育兒理念」(Attachment Parenting)的媽媽們可以作證,她們如果不遵循上述這些做法,她所處的社群便會立刻跟她對立起來,彷彿她背離了正途。
娜薇茨博士也指出「早年在情緒上始終得不到滋養的孩子,容易變得較自我中心。比起在充分回應的溫暖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這些孩子較難與人建立起同理的、連結性的情感。現今,美國家庭養育孩子的方式,逐漸剝奪了孩子發展健全心智與道德觀念的歷程。」
她的言論與另一份研究不謀而合,那份研究同樣指出,相較以往,這個世代的大學生比較缺乏同理心。
原始社會都怎麼做?
娜薇茨博士指出六個特點,是「狩獵與採集」原始社會所使用的育兒方法,同樣適用於現在,並可以讓我們培養出富同理心與道德感的小孩。
1. 保持正向接觸,切勿打小孩
只要你曾親餵孩子、或陪孩子入睡過,那你一定會感受到:如果你穩穩地抱著孩子、讓孩子依偎在你的懷中,孩子會從中感覺多麼安全。當孩子的腦部還在發展時,大量正向的身體觸碰,會讓孩子安心、感覺到自己是被愛著的。相反地,被打的經驗,將會破壞小孩腦部的發展、以及心理的安適感。不論如何,我們都不要打小孩。
2. 當嬰兒哭了,立刻給予一些回應
娜薇茨博士表示,在嬰兒的腦內被「壓力」相關的化學物質淹沒之前,父母便照料了他/她的需求,那麼父母便幫了個大忙,好讓嬰兒的腦內得以維持在平穩狀態,進而讓他/她可以如常發展其人格、建構自己對世界的反應。你選擇用一種溫暖、有回應的方式去對待嬰兒,或者反其道而行,將大幅影響了小孩對環境的自然知覺、以及其腦內化學物質的發展。娜薇茨博士也同意不要去寵「壞」(spoil)孩子(註:此處原文中所使用的”spoil”同時有『寵溺』與『破壞、損毀』之意,作者呼應上文,在此強調『破壞、損毀』的意義)。
3. 親餵母乳
娜薇茨博士建議讓孩子喝母乳至少二到五年,因為母乳有助於孩子免疫系統的發展,而免疫系統將在孩子六歲時發展完成。在原始部落社會,媽媽會讓孩子喝母乳到學步期之後,對比現今社會,西方女性則大多讓孩子在滿一歲前便斷奶。
此外,親餵母乳同時對孩子與媽媽有更多好處,包括雙方皆有較好的情緒調節能力、較少氣喘、骨骼更強壯、罹癌風險較低。
4. 多位大人共同照養孩子
這並非意指「讓孩子與爸媽長時間分離」,而是指爸媽以外的大人,跟孩子有許多接觸、對孩子投注關愛,這將會讓孩子更加感受到被愛。
出門辦個事、或去拜訪朋友親戚時,帶著孩子一起去,讓孩子多看看不同大人之間的正向互動。如果孩子是可以得到關愛的、且大人之間也處於一定程度的和諧中,孩子可以接觸到不同的處事之道、不同的玩樂方法、以及不同的人格特質,與此同時,孩子們也在感受著有許多人愛著他、而且這個世界是美好的。
5. 和不同年紀的玩伴自由地玩
雖然哥哥、姐姐往往懶得跟弟弟、妹妹玩,但你可能會有點驚訝地發現,不同年紀的孩子們其實很享受玩在一塊兒。許多孩子非常愛護小寶寶或年幼的小小孩,他們會想要跟小寶寶或小小孩互動,而且他們對待的方式充滿愛、相當溫柔。
這種混齡的互動,對不同年紀的小孩都是很棒的,較年長的小孩將學會照顧、同理他人,較年幼的孩子則學習如何長成一個「小哥哥/小姐姐」、也會增進信心。娜薇茨博士告誡,其實許多過動、以及其他心理的議題,往往都源自於孩子「玩得不夠」。
6. 自然產
要親餵二至五年、還要自然產?!對女人來說,要擁有孩子未免也犧牲太多了吧!但其實這些生理機制都為了因應我們生孕與照養嬰孩的需要。
娜薇茨博士的研究顯示,自然產會增進母性賀爾蒙的生成,讓媽媽更有照顧新生兒的精力與動力。賀爾蒙也會幫助減緩生產的痛楚、促進產後傷口的癒合,並且讓媽媽陷入某種對寶寶本能性、保護性的「深愛」狀態中。
現今,許多醫院開始會讓生產中的媽媽做點別的事情,例如移動、進食、發出聲音、或任何可以協助她度過自然產過程的事。研究告訴我們,人工生產伴隨著某些風險,可能會影響媽媽和寶寶的健康、也可能抑制某些有益荷爾蒙的生成。不僅如此,人工生產過程中,對荷爾蒙的壓抑作用,會傳承到後代的生理機制中,導致後代女性的自然生產機制變得更為複雜。
結論
娜薇茨博士相當擔心,我們不斷地喪失了自然的養育歷程,取而代之的是省時間的奢華做法。儘管快速導向、脫離社群的照養方式成為現今的主流,其中潛藏著長遠的影響。據娜薇茨博士所言,比起被好好地抱著,現代的嬰兒有更多時間待在嬰兒背帶、安全座椅或嬰兒車裡。
對當代的美國社會來說,還不太能接受親餵母乳、自然產、非強制性的溫和教養方式,也還不太能拒絕「CIO睡眠訓練法」(cry-it-out)的風氣。如果我們希望走向一個更安詳平和的未來,將過往的智慧整合起來、揚棄不合時宜的育兒教條,將大大幫助父母養育出更為快樂而健康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