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艾咪•萊特•葛倫(Amy Wright Glenn)
譯 | 傅雅群 諮商心理師
又稱「哭泣控制法」(Controlled Crying),
是一種可以使孩子的某些行為停止再發生的削弱法,
設計用來讓寶寶停止呼求注意力、不繼續要求安撫、支持與愛等等,
但這些本是幼年哺乳類動物的本能行為。
「小吐一下無傷大雅的」
出差到費城時,加百列順道去拜訪他的姪女珍娜。
「你來了!」珍娜開心地說,她單手抱抱他,另一隻手則抱著她五個月大的兒子泰勒。兩個小時的時間裡,加百列、珍娜和她先生基斯彼此分享故事、一起吃晚餐,談話中,加百列時不時地跟流口水的泰勒玩「peek-a-boo」遊戲。
「好了,七點半了,」珍娜突然說道,「泰勒該睡覺了!」她把泰勒從他待了一整個晚上的彩色搖椅中舉起來,抱進了他的房間。加百列和基斯各拿了一罐新鮮啤酒,走到客廳。基斯打開電視,不到五分鐘,珍娜也來了。
「這不難呀」她帶著微笑說著,坐在基斯旁邊,伸手拿遙控器轉台。
突然,泰勒尖叫了起來,他的尖叫聲穿透了所有廣告聲,說不定可以把玻璃震破,加百列坐直身體,大吃一驚、心跳飆速。「別擔心,」基斯一邊喃喃地說,一邊把腳抬上椅墊,「歡迎見識到所謂的『睡眠訓練』,醫生有說這可能會持續一陣子,但泰勒總得學會呀,最後他就會睡著了。」
加百列不可置信地看著基斯,「他需要學什麼?」泰勒的尖叫聲穿插在每一個字之間。
「他得要學會,不是每一次他哭了我們就出現,在頭幾個月珍娜真是把他寵壞了,」
基斯繼續說,「但現在一切都在掌控之下,我們是爸媽,他得要知道自己是小孩。」
「這叫作『自我安撫』,」珍娜補充道,「聽著,我也不喜歡這樣,特別是我很受不了他會吐,但我們的兒科醫生向我們保證這是正常與必然的教養。」
「他會吐?」加百列擔心地問。
「我們買了一些高科技耳塞,」基斯笑著說,「喔,小吐一下無傷大雅的。」
「噢,只是你從來不去幫他清理一下,」珍娜收起笑容,用手肘撞了基斯一下。
這對新手爸媽將自己的毫無作為解讀成是某種自然而基本的動機,但這個情境在加百列看來卻一點也不正常。「所以,當你們打算要這樣放任他哭的時候,你們早預料到他會因此而嘔吐?」加百列看著自己的姪女,她別過頭,雙頰發紅。
「我們就好好看個電視吧,好嗎?」基斯嚴厲地說,並把電視再轉大聲一點。
又過了十五分鐘。泰勒仍持續在哭,只是現在他的哭聲充滿絕望,他彷彿不再相信爸媽會有所回應,他的哭聲聽起來萬念俱灰、精疲力盡,好令人心疼。
加百列覺得自己完全無法專注,「我該走了,」他立刻起身,「我好累,我明天一早還要開會。」
「之後見了。」基斯冷冷地說,眼睛仍直盯著電視。
珍娜陪加百列走到門口。「一切還好嗎?」她快速一問。
「聽著,泰勒並不是我的兒子,我也從來沒有哄寶寶入睡過,但我再也無法忍受聽他這樣哭,我很抱歉。」加百列轉向她「我明天會打電話給你。」
當加百列開車遠離,泰勒小小的身體已被汗水與淚水浸濕,在恐慌、憤怒與絕望交雜之中持續地哭,很快便耗盡所有力氣。(延伸閱讀:寶寶睡不好,不是爸媽的問題,而是沒有人告訴你:「好好睡覺,是一種習慣」)
身體自我保存的機制
終於讓他把意識自我關機,
強制進入睡眠。
什麼是「CIO睡眠訓練」?(Cry-It-Out,簡稱CIO)
「如果你的寶寶不舒服,這就是控制哭泣最有挑戰性的一刻,你的意志必須夠堅強,才能克制自己不去把寶寶抱起來安撫。但你要試著堅持住,否則你只是延長了這個歷程和寶寶的痛苦,執行時要有效率、保持冷靜,不要跟寶寶說話,動作俐落點,免得讓他懷抱希望,以為自己可以得到抱抱或餵奶。」
—《一週週長大的寶寶:照養新生兒的終極引導》,由卡洛琳.佛特曼博士(Dr. Caroline Fertleman)與賽門.卡浮(Simone Cave)所著。
我們的文化
對新手爸媽的支持並不足夠,
對於寶寶與幼童的正常睡眠模式,
充斥著許多違常的觀點。
我們沒能請育嬰假,而大人們往往過度工作、睡眠剝奪,在這樣的脈絡下,對寶寶做睡眠訓練會形成這麼大的風潮,也不足為奇了。
如同割禮、體罰、接種疫苗,CIO睡眠訓練也極具爭議性,美國的爸媽們對此的觀點也分為兩派。
CIO睡眠訓練(Cry It Out,意即『放著他哭』)又稱「哭泣控制法」(Controlled Crying),是一種可以使某現象停止再發生的削弱方法,用來讓寶寶停止呼求注意力、幫忙與照顧、要求喝水、支持與愛、身體舒緩等,但這些本是幼年哺乳類動物的本能行為。
在里查.法伯博士(Dr. Richard Ferber)1985年出版了《解決小孩的睡眠問題》(Solve Your Child’s Sleep Problem)之後,CIO睡眠訓練廣為流傳,然而其實早在這本書之前,就有許多人在提倡這個概念了。班傑明.斯帕克博士(Dr. Benjamin Spock)在1946年著名的《照顧寶寶與孩童》(Baby and Child Care)一文中,建議爸媽「溫柔而堅定地說聲『晚安』,然後就走出房間,絕不回頭。」
這種「絕不回頭」直指CIO睡眠訓練的核心,也就是它不可動搖、全力削弱的精神。有一些採信這個方法的兒科醫師,會建議爸媽關上寶寶或幼兒的房門,在接下來整整十二小時的期間都不再打開房門。唯一的例外是萬一孩子生病了,半夜就會需要爸媽的照顧。
然而,因夜裡被爸媽獨留在房間的心理壓力所引發的嘔吐,並不被當作身體不適的徵兆,而且爸媽還因為被建議要「全力削弱」,所以清理嘔吐時必須要迅速,不可以觸碰到寶寶,也不要流露情緒。
CIO睡眠訓練在「重塑削弱」的原理之下,提倡者大力鼓吹爸媽應該離開寶寶或幼兒,讓他們自己哭到睡著,而要能將方法執行到最佳效果,照顧者要間歇性地入內察看,並逐漸減少入內察看的頻率。入內察看主要是為了用語言、或最低程度的身體接觸,來讓寶寶相信不論他們怎麼哭嚎自己的不適、口渴與恐慌,都不會使得他們如願得到想要的安撫。(延伸閱讀:幫助你的幼兒學會自己入睡 )
CIO睡眠訓練中,
寶寶或幼童一再地被獨留、
終而遁入睡眠,隨著時間,
他們學會不用再呼喚照顧者了,
依附的連結已不復存在。
CIO睡眠訓練的擁護者錯把「去依附」的狀態當作孩子已學會「自我安撫」的成果,這完全是個謬誤。
近期北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的研究清楚地揭露了,受到CIO睡眠訓練而被獨留在一旁的寶寶,會持續處在不尋常的高量皮質醇(壓力賀爾蒙)狀態,就算他們已然停止哭泣、放棄呼喚爸媽,皮質醇仍持續高量。
而起初,媽媽的皮質醇量會因為自己孩子哭泣而大幅上升,但在CIO睡眠訓練的過程中,當寶寶停止哭泣了,媽媽的皮質醇分泌便會恢復正常。(延伸閱讀:分齡教養法1— 0歲~1歲:只需要給他最溫暖的擁抱)
在這一刻,生理上媽媽和寶寶不再同步了,媽媽認為一切安好無恙,將寶寶的悄然無聲當作他學會自我安撫的成果。
然而,寶寶的生理狀態卻顯示他根本無法安撫自己。
CIO睡眠訓練教會寶寶的是:
就算驚恐也要默不作聲,
要與他們天生便相信的人
解除依附連結。
下篇我們將討論3種比較常見的嬰兒睡眠安排,以及這些方式的利弊,幫助你更了解嬰兒對睡眠跟依附的需求,做出對孩子更有益的選擇。
你可能還會想看…
用「哭泣控制法」進行嬰兒睡眠訓練有效嗎?會對寶寶造成哪些影響呢?(下)
作者介紹
艾咪•萊特•葛倫(Amy Wright Glenn)在哥倫比亞師範學院獲得宗教與教育碩士學位。她在紐澤西州勞倫斯維爾學校的宗教和哲學系任教了11年,並獲得了鄧巴·阿斯頓傑出教學獎。她是克里帕魯瑜伽(Kripalu Yoga)老師、Birthing Mama®產前瑜伽和健康教師培訓師、美國DONA 陪產師、醫院牧師,以及出生、呼吸和死亡研究所的創始人。艾咪是PhillyVoice網站的定期撰稿人,著有《出生、呼吸和死亡:母親、牧師、陪產師、保有空間的沉思-關於爱、死亡和放手》(Birth, Breath, and Death: Meditations on Motherhood, Chaplaincy, and Life as a Doula and Holding Space — on Loving, Dying, and let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