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連芯
編|Leah
親子大戰有時真是撕心裂肺。
幾乎沒有爸爸媽媽可以逃過這關,只是頻率差異而已。
「他還小」、「他不是故意的」、「我不其實需要吼他……」
這些你都知道。
可是往往在電光石火間,戰爭就開始了。
眼淚、鼻涕、青筋、尖聲吼叫、甚至拳打腳踢……越發不可收拾。
或許爸媽們真正的困擾,不只是感覺到「事件又上演了」,而是某一部分的你知道,此事下次還會再發生。而且,在衝突後,往往我們都持續經歷情緒的震盪,好像拖著尾巴似地,內疚、懊悔和無助的情緒,延續得好長好長……
總是與孩子「纏鬥」,覺得心好累嗎?
如果你經常與孩子陷入「纏鬥」式的關係,不論你習慣的應對方式是「激烈衝突」或「冷淡隔離」,恐怕都因為在心理上得頻頻被孩子激怒,搞得身心俱疲。其實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的情緒都在一觸即發的狀態,不僅你的心無法柔軟下來,關係也緊繃不已。
不過,這不是你的問題,是自然人性;或者更精確地說,這是大腦會有的正常反應。
怎麼說呢?
大腦情緒的「低路」和「高路」,都是你的重要配備。
大腦的情緒處理路徑中,可分成兩大路徑,腦神經學者們稱之為「低路」(Low Road)和「高路」(High Road)。
「低路」在大腦中主要對應的構造是杏仁核、海馬迴,幾乎在出生後沒多久就發展完備了。這是為了因應生存需求,好讓你面對各種刺激時,身體可以很快做出「戰」或「逃」的反應,以便存活下來。後續有研究發現,「呆」也是原始的反應之一。
「高路」對應的則是前額葉,是非常緩慢發展的,一直要到20-25歲才會完全成熟。在高路狀態下,個體可以有彈性地持續接收新的訊息、進行整體的評估和規劃、也能好好溝通,以做出適合情境的最佳決策。
簡單來說,你可以把「低路」想成是「直覺」、「反應」;「高路」是「反思」、「計畫」。在現實生活當中,你既需要直覺反應,也需要深思熟慮,兩者缺一不可。所以,嚴格說來,「低路」和「高路」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
你知道嗎?孩子其實是「低路小生物」!
讓我們回到和孩子的纏鬥關係上。
孩子們其實幾乎是徹頭徹尾的「低路小生物」,他們的高路正在慢慢地發展,也因此,他們對任何刺激的情緒反應都很大。而這些強烈的情緒,若大人知覺成一種具有威脅的訊號,馬上也會進入「低路」之中,引發捍衛生存的反應。如前面所說,這類反應通常不是「戰」,就是「逃」。(延伸閱讀:孩子的憤怒、發脾氣、情緒崩潰居然是一種保護機制?)
當孩子遇到無法承受的刺激時,
通常需要大人協助他們離開刺激源,
若此時大人無法幫助他們,
反而喝斥他們不準哭鬧(戰),或不理他們(逃),
孩子會陷入極大的生存恐懼之中。
當大人也在低路當中時,該怎麼辦?離開「低路」,至少需要90秒。
我們都知道情緒激動的時候,自己需要「冷靜一點」。但是,「說」遠比「做」簡單。
根據研究,當人離開刺激源後,
至少需要90秒的時間,
才能從激烈的情緒慢慢平靜下來。
意思是,你就在慢慢地離開低路。
大人需要先離開低路,再幫助孩子。
對一個正在處理孩子情緒的大人來說,用90秒的時間遠離低路、遠離刺激源(通常是孩子的反應)還不夠,因為你還要協助孩子。
你可能需要讓自己的高路接著運作起來,判斷一下情境,至少幫助孩子遠離刺激源,為孩子爭取90秒鐘的冷靜時間。在這90秒鐘當中,盡量不要給他額外的新刺激,包括來自你的刺激。
因此,當爸媽與孩子激烈纏鬥時,多半是兩方都處於低路當中,爸媽用非常直覺反應的方式試圖處理孩子的情緒,卻常常是增加了孩子的刺激,有如火上加油。如果在你的經驗中,喝斥對孩子有效,我想邀請爸媽再仔細觀察看看,孩子是否真的冷靜、平撫下來了?還是比較像低路原始反應中的「呆」住了呢?(延伸閱讀:我們習以為常的體罰,是否也算是一種虐待呢?5個建議幫助你打破代間流傳的教養模式)
每一次的低路交鋒,都是練習通往高路的機會。
屬於高路的評估、觀察、反思、溝通、策畫都是需要學習與練習的,不僅是還在發展高路功能的孩子是如此,大人也是。
你可以試著把孩子每一次的低路反應,當做是個寶貴機會,那就是你能觀察他、幫助他的時候,當孩子情緒平穩下來後,你需要幫助孩子反思,和他討論剛剛發生的事,理解事情的經過,再一起想想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這其實都在運用你的高路能力,讓孩子也能開始對情境和自己都能觀察與思考,幫助孩子發展高路。
身為爸媽,我們難免會進入激動狀態,
然而,只要能持續反思自己和孩子的狀態,
不侷限在同一種反應和關係,
就是很好的高路練習。
我知道這不容易,但能慢慢改善與孩子之間緊繃、纏鬥的關係,就絕對值得。
你可能還會想看…
爸媽要如何跟小孩說「不」又不傷感情?父母效能訓練是最佳起點!
小孩打人怎麼教?研究指出懲罰並非真的有效,那怎麼做算是懲罰?又該怎麼教?
作者介紹
連芯。曾任文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