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瑞貝卡・因斯(Rebecca Eanes)
暫時隔離法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管教方式,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坐在椅子上「好好思考他們剛剛做了什麼」。如果說孩子真的能乖乖坐在椅子上,好好反省他們的行為,那麼我會說這是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但其實他們腦袋裡最有可能冒出來的想法可能是:「什麼時候會結束?」、「媽媽好壞」,或是「我好想站起來,我想要起來了!」
暫時隔離法的癥結點就在於我們假設孩子有著像大人一樣發展完全的大腦,可以坐在那裡好好思考他們所犯的錯。但事實上,小孩的大腦執行功能還沒發展成熟到那個程度。年級較大的孩子也許比較適用這種反省式的管教方式,但暫時隔離法還是缺少了「教育」的成分。小孩或許能因此學到什麼事不該做,但這只是學到一半而已。父母的工作不只是要教導孩子什麼事是對的,還要教會孩子如何自我管理、以及如何改正。而暫時隔離法並沒有辦法教他們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
以下是三種有效替代暫時隔離法的管教方式
-
幼兒適用的積極介入法(time-in)
積極介入法(time-in)對幼兒和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是替代暫時隔離法很好的方式。在積極介入期間,父母或照顧者可以請小孩坐得離自己近一點,引導他們讓自己的大腦和身體冷靜下來,好讓他們可以消化自己犯的錯。這將教導他們一個很重要的生活技巧,也就是自我調節能力。冷靜的方式包括念書、畫畫、或是和冷靜的父母談話。當小孩冷靜後,他的大腦才有辦法準備好學習,這時候的教導才是能夠被消化的。此時,你可以向小孩解釋他們做錯什麼、為什麼這樣是錯的,以及下一次可以如何做得更好。(延伸閱讀:孩子情緒失控了嗎?以「積極介入法」(time in)取代「暫時隔離法」(Timeouts))
有些人會誤解積極介入法,認為這是在變相獎勵錯誤的行為,但並非如此。比起2到3分鐘的暫時隔離法,積極介入法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耐心,但長遠來看是更有效的管教方式。比起把小孩放在一邊,讓他自己處理情緒,我們可以教導他們如何面對這些情緒;比起他們自己思考如何改正,他們可以從我們這裡學習什麼怎麼做會是更好的做法。(延伸閱讀:爸媽們,你還在使用「暫時隔離法」嗎?試試「積極介入法」吧!)
-
兒童適用的問題解決法(Problem-solving)
問題解決法(Problem-solving)對大一點的兒童而言,也是很好的替代方式。當父母實施暫時隔離法時,等於是先承擔了孩子的負責,並給予懲罰。如此一來,在孩子的想法中,他們已經為自己所犯的錯開脫了,因為他已經付出代價了,這件事也就結束了。當然,忍受懲罰可能不太愉快,但是被禁足到底能教會他們什麼?(延伸閱讀:不斷打擊自我的「惡性羞恥」是什麼?又是如何發展出來的?)
如果我們想要小孩學會負責任,就必須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教他們如何改正錯誤。請把犯錯後的責任還給小孩。解決問題法的開頭可以是以下這些問題:「你做這個行為的後果是什麼?」「你會如何解決這件事?」「你覺得下次怎麼做會更好?」「你從這次錯誤學到什麼?」
-
自然後果是最好的老師
如果我們願意讓孩子承擔自然發生的後果,他們將可以學到更多。以下兩件事往往會阻擋小孩學習。第一,我們保護孩子,於是讓他們不必面對犯錯後自然會出現的結果。第二,我們給的懲罰往往和犯錯的後果無關,讓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了父母的懲罰行為上。(延伸閱讀:小孩打人怎麼教?研究指出懲罰並非真的有效,那怎麼做算是懲罰?又該怎麼教?)
如果可以的話,請盡量讓小孩自己承擔犯錯的後果,讓他們自己從生命經驗中學習。
作者介紹
瑞貝卡・因斯(Rebecca Eanes)是一位暢銷書作家,Positive-parents.org的創始人、Positive Parenting: and Beyond的創始人、雜誌《Creative Child》和《Baby birth》的特約編輯。她定期為《Motherly》雜誌撰稿,並在《Psychology Today》、《Mind Body Green》、《Maria Shriver》、《哥特曼研究所部落格》、《Boston Parents Paper》、《bright》等雜誌上發表文章。 瑞貝卡認為自己是個信使,而不是專家。她以一位母親的視角,書寫父母與父母之間的對話,並致使教養典範產生了從傳統教養至正向教養的移轉。她樂於與讀者分享她的旅程,並鼓勵家庭選擇快樂和愛。在過去的8年裡,她獨立研究和學習正向教養,並努力與她的孩子繼續學習和成長。好好愛,好好生活。 她同時是兩位男孩的母親,並為此心懷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