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萬美麗助產師
編 | 愛兒學編輯部
可能是局部的,或是呼吸、吞嚥羊水的動作,
也可以是全身性的翻滾或伸手、踢腿、打嗝等。
胎動就很像是寶寶跟媽媽「溝通的方式」,
藉此我們得以觀察寶寶在腹中的狀況,感受孩子慢慢的成長與茁壯。
雖然計算胎動並不能絕對減少胎死腹中的機會,但只要孕婦了解什麼是正常的胎動,就不用過度擔心,也不需神經緊張自己解讀短暫的胎動減少。一般而言,孕婦並非都能每次感受所有的胎動,比較容易察覺的胎動是持續20秒以上或較大的動作,或是孕婦注意力比較集中的時候。
並非每個寶寶的胎動都一樣,這與寶寶個性有關;
一般安靜型胎兒
動作比較柔和,
次數較少;
興奮型胎兒
則胎動動作大,
次數較多。
根據國外學者的研究,在懷孕8週以後,至少每13分鐘就會有一次胎動;在20週時,每12小時的平均胎動次數大約為200次;在32週時,每12小時的平均胎動次數增加到575次,40週時則減少到282次,這是因為懷孕後期胎兒體重增加,羊水製造量減少,造成子宮內胎兒活動空間相對地縮小,以至於孕婦感覺胎動減少的原因。(延伸閱讀:懷孕生產大哉問-10堂課解答孕產疑問)
胎動–胎兒與母親的親密互動
一天24小時,胎兒通常大部分時間都處在睡眠狀態,不過在睡眠時也會有身體上的活動。在安靜睡眠期時,胎兒不受外在刺激的影響,此時就算媽媽觸摸腹部或叫喚胎兒,也不會有胎動反應;而在活動睡眠期很容易受到外在聲音、媽媽姿勢的改變而產生身體的動作,此時寶寶心跳也會加快。一般胎動最頻繁的時間是在晚上9點至凌晨1點之間,白天則是吃完飯後,由於血糖上升,胎動的次數也比較多。
第一胎約20週,第二胎約16-18週後,媽媽真正開始感覺到寶寶的存在了。不過剛開始時胎動並不會很明顯,之後會越來越明顯且頻繁,甚至可以在肚皮上看到突然隆起一塊突出物。
而孕婦們對胎動的初體驗,
也各有不同的感受,
有人感覺像腸子蠕動、
或小球滾動、
甚至會有人說
像蟲子在肚子裡爬。
胎動–感受胎兒生命力
對於一般正常的準媽媽來說,自己計算胎動的次數是最簡單,也最經濟的方式,也是準媽媽每天了解胎兒狀況的最直接方法。孕婦可以在懷孕六個月過後,開始自行測量胎動。
準媽媽可以自
妊娠28週起計數胎動,
採臥位或坐位姿勢、
環境要安靜、
心情要平靜,
每天固定時間。
胎動紀錄監測方法:
一、 量10次胎動所需時間,分別記錄在A、B、C、D、E欄位中畫「O」如(表一)
- A:在30分鐘內;
- B:在30 ~ 60分鐘;
- C:在60 ~ 90分鐘;
- D:在90 ~ 120分鐘;
- E:超過120分鐘。
二、 若10次胎動在120分鐘內完成(A、B、C、D)表示胎動無異常。
三、 若覺得無胎動或記錄在E(大於2小時),請盡快回診,或與您的主治醫師/助產師聯絡。
最後,要再次強調一般建議於妊娠28週開始,建議準媽媽每日應自我紀錄胎動,可協助懷孕婦女及醫師了解胎兒狀況之重要依據,減少胎死腹中的發生率。但是胎動紀錄僅為觀察了解胎兒在子宮內的胎動狀況,降低胎死腹中的機率,但仍無法完全避免如胎盤早期剝離或臍帶繞頸等因素所造成的胎兒死亡,千萬別小看這個寶寶唯一與媽咪親密的互動溝通管道喔!
妳可能也會想看…
作者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