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岳霖臨床心理師
「人際互動的靈活度是可以從小培養的!」—孩子換位思考能力的發展及養成(上)
2.設立棚架
指的是照顧者或環境不同的人如何成為孩子學習的楷模,從社會學習的觀點,模仿佔有很大的一個成分。棚架並非胡亂而擺,而是需要跟著孩子的能力進展,逐步引導孩子去探索與感知這個世界,在這個過程,大人本身就是換位思考強而有力的領導者—又稱作「社會教練」,很常聽到大人常常會問孩子「如果你是他,你被這樣對待的你會有什麼感受」,這邊有個小建議是鼓勵家長用順勢的「反問」取代你好像理所當然需要知道的「質問」。(延伸閱讀:「善良其實是一種能力,孩子也需要學同理。」—專家表示透過7關鍵,有效建立幼兒的同理心(上))
當然不是每個時刻都需要不斷的提醒孩子去注意環境的人事物,但在孩子接觸新的環境時候,能適時引導並提醒孩子,並在事發或事後和孩子有一個回顧整理的時間(如:他剛剛哭了,你覺得他怎麼了),這過程中你會驚訝孩子其實是可以說出一些他的道理,大人也可以以此做為繼續交流的話題,不需要特別上什麼課,從日常親子互動中就可以做到這方面的練習。
3.棚架底下,該提供怎麼樣的養分?
由於觀點取替或換位思考重視的是不同角度的理解,當一個事件只強調是非對錯,就會喪失相關的脈絡和其他可能性。
不用怕孩子是好奇寶寶,
好奇心反而有助於吸納不同的觀點和角度,
雖然他們可能更盧、大人也不一定有心力回應,
但我想強調的是,這是一個擴展孩子視野的時機,
需要好好把握而非壓制。
具體做法:孩子會不會玩假扮遊戲、玩得如何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大人在陪玩過程,掌握擴展遊戲的腳本、聚焦在角色心境、及創造不同問題解決的方法,這類的技巧可以應用到年紀更大的繪本共讀、卡通/電影情節的討論;日常互動則掌握舉一反三的要素,透過反問,「如果是你會怎麼做?」、「還有什麼其他的做法?」…,從論對錯的互動慣性中,創造一個獨立思考及反思的空間。(延伸閱讀:「陪我玩演戲的遊戲! 」角色扮演遊戲對孩子的發展至關重要)
最後,設身處地的為別人想,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也不是多數大人或環境在早期發展階段那麼關注的項目,很多大人會認為和其他能力一樣,孩子長大就懂了。(延伸閱讀:「我討厭他!我不跟他好了!」 專家建議8個妙方,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但以筆者工作的見聞來看,0-6歲是一個促進這項能力發展很重要的時期,當腦部神經在造橋鋪路的時候,若大人們能夠加入一些察覺自己、理解別人、問題解決、彈性思考的元素進入孩子的生活,可以提升思考應對的複雜度,這有利於後續成長環境的適應。我們並不期待孩子成為一個角色戲路豐富的演員,過度的換位思考也會帶來極大的耗能和自我感的喪失。
合理的看待這項能力的發展,
同時兼顧孩子本身個性,
一起陪伴孩子在成長的路程擴展視野才是更為重要的。
你可能還會想看…
專業選文系列 | 別要求孩子活的順從乖巧,因為快樂的泉源來自活出富創造力的人生(上)
作者介紹
蔡岳霖臨床心理師
我是一名在醫院早療單位服務的心理師。年復一年,持續在親子工作中反思自己怎麼跟每段親子關係,在生命的洪流中共進退。也感謝孩子與家長給我這個機會,陪著接受早療的孩子走過成長路上的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