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岳霖臨床心理師
您的孩子正在閱讀一則故事:
[莎莉把一個球放到自己的籃子後走掉,
在一旁的安娜把球改放到自己的籃子後也走掉;之後莎莉回來了,
請問她會在哪個籃子找那顆球,自己的還是安娜的?]。
這是經典著名的錯誤信念測試,當孩子能在重複的測試中正確答對,
也能說出他的思考方向,
代表他開始具備一項能夠區分別人視角跟我視角是不同的概念。
觀點取替的能力
這項高階的社會認知能力,奠基在更早期的發展,包含社會性參照、共享注意力、模仿…等等。正常狀況來說,要去推論別人心意之前,通常會從自己的觀點出發,這是一個很自然的發展過程,大概到3-4歲左右,孩子開始有別人看到跟我看到是不同的認知;年紀漸長,孩子逐漸可將某個對象可能有的七情六慾和環境事件產生連結,形成某一種歸因和猜想(因為…所以…),這項能力又稱「觀點取替」(perspective taking),或是換位思考,(延伸閱讀:「老師告狀說我的孩子欺負同學…」—陪孩子學習友善與尊重(下))
觀點取替能力大大的影響一個人如何另個人互動,
從一些低認知負荷的情境(日常對話、閒聊)到高負荷的情境
(區辨詐騙、發表演說、演戲、協商談判),
這項能力扮演關鍵驅動的角色。
這項能力的發展是一個自動化歷程,絕大多數的孩子可以從家庭、學校的互動經驗中來增長這方面的知能。但有些孩子這項能力的發展出現困難,他們卡住的點,遠比大人想得更為複雜,需要完整的評估才能了解困難的所在。(延伸閱讀:「先別急著懲罰,孩子只是平凡人。」—別要求孩子做爸媽自己做不到的事。)
就筆者長期工作的小兒復健場域經驗來看,不外乎跟幾個因素有關:例如反應急切衝動沒注意到他人;反應速度慢,自己都跟不太上更何況還有餘力去注意他人;或認知思考尚未發展到能夠去解析與理解互動資訊的階段,有時這幾個狀態會相互疊加出現,變成孩子的社會互動看起來不是那麼的成熟穩重。
此外當過去常被提及的亞斯伯格症,在新版的精神醫學診斷指南中已被納進自閉光譜,坐落這條光譜上的人或多或少展現出社會認知發展上的困難甚至是有個跨不過的距離,例如關注人事物的角度方向跟大多數的人不太一樣,
亞斯伯格症的孩子他們可能
更堅持用自己認定的角度去思考,
以及難在互動過程去進行觀點角度的切換,
繼而影響互動的交流性。
回到普通孩子身上,雖然這項能力是一個自然生長的歷程,但發展的品質卻會因所在環境條件而有很大的差異。試想在早餐店成長的孩子們,當他們被要求協助大人幫忙送餐,也許一開始是一個被動指令的執行,隨著越來越有經驗,他們必須注意不同顧客吃的品項,而面對熟客,他們更有機會去猜測今天想吃的項目。(延伸閱讀:「寶寶的心智化能力是什麼?」—當爸媽傳遞對於嬰兒心智的興趣,寶寶就能逐漸發展出理解感受的能力。)
然而我們不一定都能提這麼高強度的互動情境,那平常要怎麼去訓練孩子這項知能呢。
其實很簡單,只要掌握幾個元素:
1.打底。
在孩子這項能力還沒或正要發展的過程,環境需要鋪好一個讓他們這項能力很好發展的土壤環境。
嬰兒時期,孩子會需要從大人眼中看見自己是什麼樣子,
那個樣子的清晰度,
取決於照顧者能否好好的涵容孩子在嬰孩時期各種需求與感受,
這個歷程心理學的術語叫做鏡映(mirroring)。
當孩子能夠把自己的需求感受安頓好,確定自己在他人眼中是安全、有自信的,才有機會去關注別人的內在;同理照顧者也須把自己先穩住,才有辦法和孩子的內心產生連結。(延伸閱讀:「這樣做讓你和孩子溝通無時差!」—給孩子同步的理解跟回應,能幫助提升親子關係的健康度。)
你可能還會想看…
「人際互動的靈活度是可以從小培養的!」—孩子換位思考能力的發展及養成(下)
「沒關係,這都沒什麼好難過的。」—當你著急安慰孩子,可能會錯過真正的理解。(上)
專業選文系列 | 與寶寶的相遇—從自己、孩子到家庭和外面的世界。
作者介紹
蔡岳霖臨床心理師
我是一名在醫院早療單位服務的心理師。年復一年,持續在親子工作中反思自己怎麼跟每段親子關係,在生命的洪流中共進退。也感謝孩子與家長給我這個機會,陪著接受早療的孩子走過成長路上的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