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可廷諮商心理師
一個本應是給予孩童滋養、溫暖與安心學習的環境,
竟藏著潛在風險與毒害,其實無論是否身為父母,
我們的內心都一起經歷了巨大的衝擊與恐懼。
漠視孩童權利的毒害
在2018年台灣公視播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影集,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作品,透過不同故事演出了很多值得反思的議題。吳曉樂表示「第一個『你的』跟第二個『你的』,是不一樣的意思。先是表達關係,才是表達從屬,而關係跟從屬本就不平等。」
權力不對等的壓迫可能對弱勢者和孩童的心理健康產生長期的影響,例如:產生無助感、恐懼、和抑鬱等負面情緒,甚至可能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等心理狀況。在《兒童權利公約》中提及孩童都是獨立個體,既不是任何一個人的財產更不是附屬品。每個小孩都有基本人權,且每個人都須尊重孩童的權益。(延伸閱讀:如何尊重、不磨滅孩子自在的天性,又讓孩子學會整理自己的東西呢?)
其中我們最容易忽略孩童的「遊戲權」與「參與權」。
《兒童權利公約》:
孩子們在符合正當與健康的情況下,
快樂且安全的享有休閒活動的樂趣,
不讓他受到欺負與傷害,
並擁有自己的行動空間與時間。
例如:當孩子在進行團體遊戲時,未依照本來老師規定的方式投入活動,但其實不影響他者時,我們能否發揮些創造力,讓孩子使用自己的方式參與活動。
權力位階的意識是需要練習的
身為諮商心理師,
同時也補教業與學齡前兒童和青少年相處的我,
覺得在權力位置上如何敏銳的覺察
並意識到自己容易不小心
壓迫孩子的權利是很重要,
且需要有意識練習的。
我常反問自己:「剛剛為何突然那麼生氣?為何今天特別受不了孩子的吵鬧或不配合?我知道孩子課前有什麼未完的情緒在延續嗎?我的目的到底是要孩子聽話,還是要讓他們在課堂上有學習?」有時即便不惡意傷害孩子,權威者仍然會不小心壓迫或霸凌到孩子,這時權威者也需要有停頓與反思,練習反問自己,才可能與孩子有不同的學習經驗。(延伸閱讀:到底什麼是適當的管教?什麼是虐待?爸媽該如何區辨管教與虐待?(上))
孩童的身心發展很關鍵,他們的世界正在被形塑中,需要一個足夠好的照顧者,讓孩子感受到被保護與可依賴,才能建立安全依附的關係經歷分離,然後向外探索。
在擁有足夠好的經驗與感受下,也才有足夠的內在資源來面對往後的挫折與困難。除了保障孩子生理健康,心理上的脆弱性也是同等重要。
被壓迫的孩子
可能內化壓迫者對他們的貶低和批評,
認為自己可能是不乖、
不值得或無價值而被懲罰,
感到內疚和負罪。
當孩子無助地在權威者面前感受到無法表達真實的情感或需求,且無法改變現狀或保護自己時,他們會感受到壓抑、憤怒、沮喪或憂鬱,導致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產生扭曲的認知,引發內心劇烈衝突。(延伸閱讀:「我小時候被打現在還不是好好的!」—體罰到底是教養的必要之惡還是一種暴力?)
「有效與好」的毒害 ,為了你還是滿足我?
「有效學習、一致整齊的規範、好的表現與服從」,
是孩子真的需要的?還是權威者,
需要滿足自己「有能教導、管理與好」的表象,
而犧牲了孩童的獨特性與發展空間?
在權力不對等的關係與環境中,弱勢者和孩童常常被剝奪了自主性和自我表達的權利。值得思考的是,在團體中有多少「彈性」能夠接受孩子的個別需求與獨特性。他們可能被迫順從權威者的意願,例如:必須在時間內吃完午餐、午休、參與特定活動。還記得在我幼稚園小班時,因胃口小且吃飯速度太慢,幾乎每天要吃到同學都午休了,我還被罰站,老師說要吃到完才能能去睡覺。這看似小事,但小班的我開始擔心午餐時間的來臨、吃不完的壓力到最後在升中班時抗拒上學。
你可能還會想看…
「只是想讓小朋友乖一點。」—當我們盲目要求對權威順從,被犧牲的很可能就是孩子(下)
如果孩子堅持己見只是自我發展的一部分,為什麼還要對孩子設限制呢?(上)
「迎接開學,怎麼幫小孩重拾常規與紀律?」—專家表示掌握以下3重點,有效促進親子合作
「小孩固執、脾氣硬爸媽好苦惱。」—其實固執、高堅持的小孩有這些優勢。
作者介紹
方可廷諮商心理師,一個不斷想從限制中找自由的人兒。身兼美語老師與諮商師,在教育與諮商的路上,想給孩子更多的彈性與自主,讓他們除了學習之外更是培養自我價值與創造力。
從醫院實習、在校輔導、社福機構到精神科診所的經驗中,深刻感受到我們都在衝突與矛盾中渴望被理解。願為心靈留一隅空間,好好被聽,好好訴說。讓文字成為青鳥,傳遞滋養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