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邊梳我打結的頭髮,一邊皺眉。
弟弟跑來問我怎麼了。我說頭髮打結了。
弟弟聽了說:「很痛齁,忍耐一下喔。
我之前也有這樣過,我就慢慢梳。」
孩子這樣安慰我的時候我心裡亮了一下(感動哭,轟天雷長成小暖男)。他居然用了很多同理的語法在和我對話。
首先,他站在我的位置說了我的感覺,然後安慰我,再用自己的經驗來告訴我可以怎麼辦。(延伸閱讀:「善良其實是一種能力,孩子也需要學同理。」—專家表示透過7關鍵,有效建立幼兒的同理心(上))
我謝謝孩子,然後問他要不要梳,他接起梳子後也開始梳自己打結的頭髮。
這只是個小小的片段,可是我很感動。
讓我覺得平常所有教養的點滴凝結成孩子的一部分,
可以長出一些表徵他人心意的能力。
當然,這也許這也是孩子的天性,想要去愛自己的父母。我也想和孩子表達我的看見和珍惜,謝謝孩子關照到我的感受,我看見了他的看見。
當新聞出現各種光怪陸離的感情事件,許多人會問我有什麼看法。不論事件大小、誰是誰非,對我來說,一時半刻很難完整地表達我的各種想法,因此不妄下評論,保持觀察與覺察感受是很重要的。(延伸閱讀:「沒關係,這都沒什麼好難過的。」—當你著急安慰孩子,可能會錯過真正的理解。(上))
但,我有一個感受是很立體的,
就是我希望孩子是可以感受他人的感覺並且尊重他人,
不論是在自己的人際關係裡,
或是站在第三人者看待其他的事件。
成為父母,很容易用自己的感受去覆蓋孩子的感覺。
當孩子哭泣傷心時,父母和他說:「羞羞臉,這麼大了還在哭」。這時被看見的不是孩子的悲傷,是父母自己的羞愧感。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沒辦法透過父母這面鏡子去看到自己的感受,也就更難看見其他人的情緒。(延伸閱讀:心理師媽咪系列 | 孩子難搞時,爸媽該怎麼辦?用同理心解鎖孩子的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照顧了孩子的心情,孩子也反過來照顧我們的心情。這些片刻,讓我更清楚父母與孩子是互相涵容陪伴的關係,而非是一個絕對權威的角色。
你可能還會想看…
「怎麼強化孩子理解自己情緒的腦迴路?」—與孩子的情緒對焦,是形塑大腦的重要方式。
「所有的小事累積起來,會形成孩子對於家的記憶。」—理解是陪伴孩子成長的養分。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和平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10個和平育兒不處罰的小訣竅
作者介紹:
曾心怡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台大心理系及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組畢業,台灣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兼任臨床心理師。曾任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精神醫學部資深專業臨床心理師、台大醫院生產事故小組委員。是臨床心理師,擅長婦女身心健康,情緒與壓力調適,伴侶與婚姻諮商,精神疾患之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也是兩個男孩的媽媽,帶男孩的爸爸媽媽一起認識你家男孩。
FACEBOOK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