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娜.蘭斯柏(Janet Lansbury)
譯|筆鹿工作室
「弟弟妹妹出生後,覺得大寶變得更難帶。」—孩子測試父母底線的行為,可能是內心痛苦和混亂的表現(上)
避免說出會引發孩子內疚的發言
父母在期待第二胎時,親朋好友經常會提供意見給家裡的大孩子,例如「哇!我看妳等不及要當大姊姊囉!」他們會漸漸感覺到,當一個大哥哥、大姊姊好像並沒有那麼好,大家關注的焦點已經轉移,不再那麼重視他們。他們會覺得未來變得不確定,好像只會越變越糟。他們需要有人了解自己的痛苦,有人可以向他們保證,他們的感受(尤其是負面的)是完全正常的,以免他們將這些感受藏在心裡不說出來。
不要批評
再度提醒,孩子測試父母底線的行為,是內心痛苦和混亂的表現,代表我們需要調整期望,理解孩子。
當我們把一個行為標上「不乖」、「刻薄」、「壞」等標籤,孩子就會把這些批評與自己畫上等號。因此,他們不僅會行為惡劣,連他們本身也是惡劣的。當他們在這世界上最信任、最需要的人說他們「不乖」,他們就會相信,而這樣的自我厭棄將會深植於他們內心。(延伸閱讀:「你看哥哥都沒有像你這樣!」—7個原因告訴你為什麼該停止評價手足互動)
緩解緊張情勢,別為小事抓狂。家裡第二胎的出生環境,與前面的大哥哥、大姊姊非常不同。有哥哥姊姊是令人開心的一件事。因此,如果可能,請盡量讓事態的發展順其自然。家裡的聲音當然會變得比較大,環境也會比較混亂,寶寶玩遊戲的時候也有較多的干擾。當姊姊在跟寶寶「一起玩遊戲」的時候,只要兩個人都很安全,請容許姊姊可以拿走寶寶的玩具。
請了解,對大小孩來說,
這種爭寵的衝動是很強烈又具有象徵性意義的。
大部分嬰兒都不太在乎玩具被拿走,
會在乎的其實是父母。
事實上,這是嬰兒與其他小孩一起玩的方式。你越不去注意這些無害的行為,大孩子就越不會想要展現這種行為。
了解孩子對信任和獨立自主的需求。盡量找孩子幫忙,特別是關於照顧嬰兒的事。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有機會感受獨立自主會讓他們比較冷靜。但如果孩子拒絕,不要覺得失望,因為說「不」也是他感受獨立自主的一種方式。
保留一對一時間
單獨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是必要的。
無論是寶寶還是大小孩,
相處時間都是重質不重量。
每天空出至少二十分鐘,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大小孩身上(這可能表示要早一點將寶寶送上床睡覺)。
然後,當你必須處理寶寶和大小孩之間的紛爭,你就可以從容地接受並說:「我在餵寶寶的時候,我看見你有點難受,我知道那很不簡單。我很期待等寶寶晚上睡著以後,我們有時間相處。想想等下你想和我一起做什麼?」(延伸閱讀:當小孩老是用不聽話來得到負面關注時,父母該怎麼辦?)
培養寶寶獨玩的能力
第二胎的寶寶能夠自我娛樂,無疑是上天賜福,因為獨玩的寶寶使父母有時間與大小孩共處,不會受到寶寶的干擾。
提供一個安全、封閉的遊戲空間(第一個月可以使用嬰兒床或圍欄),就可以不必時時監控。而家裡的大小孩也可能需要這個限制,因為他們會有測試父母底線的衝動,想要去打擾寶寶。
尊重孩子對於界限的持續需求,
心平氣和做個時時在他們身邊
提供協助的父母。
雖然在這個過度時期兼情緒風暴期,父母可能會因為極度疲勞和內疚而導致放鬆限制,但此時此刻,孩子對於限制所代表的愛和安全等需求卻比從前要更大。(延伸閱讀:手足常吵架、打架怎麼辦?專家教你怎麼預防跟介入孩子的爭執(上))
此時孩子需要我們就事論事,像是提醒他們:「你現在很興奮,所以我不想讓你摸寶寶」,或給孩子選擇「我帶寶寶上床睡覺的時候,你可以安靜待在我旁邊,或是到隔壁房間玩」。有時孩子會進一步需要我們溫和堅定地以身體語言來表示,他們是否適合待在某個場合或情況下。
最關鍵的是,我們要在失去耐性或覺得孩子「不乖」之前先干預孩子,因為這是孩子需要的,但我們必須對一切抱持信心、冷靜、耐心和同理心。
本文摘自設限與管教:瑪德葛伯教你允許孩子犯錯的勇氣
你可能還會想看…
「情感上的親密」、「自我接納的感覺」是怎麼產生的?一起來看看腦神經科學怎麼說!
「孩子下課後亂發脾氣,可能是不適應校園生活的警訊。」—拋下先入為主的觀念才能真正發現孩子的需要。
「為什麼都要大的讓小的!?」(上)—手足衝突時,爸媽做到這9點能幫助孩子學習健康的寬恕
作者介紹
珍奈特.蘭絲柏芮(Janet Lansbury)曾是一名演員和模特兒,她對親職教育的熱情是從她成為一位母親後,向嬰兒專家瑪格達·戈貝爾尋求指導時便開始了。她深受瑪格達的啟發,也相當感激她,於是她開始跟著瑪格達接受專業訓練。在過去的20年裡,珍奈特在洛杉磯教授RIE的育兒課程,在許多兒童早期研討會上擔任演講嘉賓,也撰寫育兒文章,並在嬰幼兒教育資源理事會(RIE)任職。 她鼓勵父母和與兒童工作的專業人員把嬰兒看作是獨特的、有能力的人,具有自然的學習能力,不需要特別教就能學會、也能發展運動和認知技巧、溝通、面對該年齡會有的挣扎、發起和指導獨立遊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