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娜.蘭斯柏(Janet Lansbury)
譯|筆鹿工作室
目睹一場憤怒的交流。
我轉向身邊的行李旋轉帶,只見一個三、四歲女孩,
全身掛滿了豐富多彩的旅遊標誌,鮮豔圖騰的內搭褲,時髦的恤,
粉紅色塑膠電影明星太陽眼鏡。
女孩好像正在圓點背包裡面伸手掏來掏去,她的父親瞪著她,
生氣地說:「對妳妹妹好點行嗎?」
隔幾步的地方站著她的母親,母親抱著小妹妹(約十二個月大),也瞪著這個小女孩。小女孩一直故作鎮定,但卻迴避父母的眼光,看起來似乎很孤單無助,像一個與家人疏遠的「問題兒童」。
如果這場迷你劇是這個小女孩與家人典型的互動,那麼小女孩對妹妹的感覺,除了怨恨又還有什麼呢?
對於幼兒的最大影響,就是有新成員到來或即將到來,或是新的弟弟或妹妹,無論家長如何小心謹慎處理,家庭動態都會完全改變,對於家中最年輕、最弱勢、最敏感的成員,影響也最大,會引發各種行為變化,包括發育倒退、情緒起伏、過度試探。(延伸閱讀:孩子的憤怒、發脾氣、情緒崩潰居然是一種保護機制?)
擔心會失去父母的愛
我在與家長進行諮商,談論關於幼兒突發的極端行為問題時,我會問很多問題,扮演偵探角色,盡量了解所有孩子的問題,以及家庭動態變化。往往在某些時機點,我只需要問(其實大致已經知道答案):「過去幾週或幾個月,家中是否曾發生過任何重大變化?」
在許多情況下,答案都是:「喔,我們家裡多了一個新生兒……」,或「我現在懷孕後期……」
在不容易處理的變化期間,有一些重點請銘記於心:
請對孩子有合理的期望。
無論大小孩心裡有多麼期待弟弟或妹妹,
現實中,家長的關愛都會有所轉變,
使孩子感到失落。
孩子通常會感到難過、悲傷和憤怒,有時還會生氣或內疚,主要都是擔心會失去父母的愛。
這樣的動盪局面中摻雜有不知所措的情感,孩子很難明白(他們說不出來),所以會藉由反抗行為表現出來,有時候會顯得很激動,可能還會有極端的情緒起伏。
尤其是在這個變化期間,由於家長一直認為孩子是充滿愛心、可愛又樂於助人的大姊姊,所以可能會在此時發現孩子不討喜的另一面,而倍感驚訝。或許孩子的行為會觸動父母的神經,但請注意,此時孩子正經歷一場情緒危機,她更加需要父母愛與同理心的保證。(延伸閱讀:「你看哥哥都沒有像你這樣!」—7個原因告訴你為什麼該停止評價手足互動)
鼓勵孩子表達感受
家長可以用幾個重要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健康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孩子對寶寶的行為有點超過,例如太用力親或拍寶寶,或在寶寶躺的床上跳,家長可以冷靜有自信地表達限制(「我不能讓你……」),接著陳述實際的感受,例如「對於寶寶的存在,你是不是覺得不舒服?妳不喜歡寶寶在這裡?大姊姊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但我要幫妳從床上下來。妳可以坐在我的腿上,我很喜歡,也可以在我身邊的地板上跳。」
經常好似不經意地提起那些負面的感受。例如「有時候要當一個大姊姊很難。會對寶寶或爸媽生氣是很正常的,還會不知道為何覺得傷心、擔心或難過。如果妳有這種感覺,我想知道。我會永遠理解妳、愛妳,我希望幫助妳。」
對孩子談論這些感受,各位可能會覺得有點違背常理(這樣難道不是在鼓勵她對寶寶升起負面感受嗎)。(延伸閱讀:「準備去醫院生產,家中大寶怎麼辦?」—掌握7重點,幫助孩子預備分離、迎接手足。)
但事實上,越是接受、認同孩子,
甚至包容孩子的負面想法和情緒,
你將能為孩子與弟妹之間建立起更多空間,
形成真正的愛的連結。
可是我小孩看起來好好的,幹嘛要提那些負面感受?有些孩子似乎很能適應家中有新成員的生活,與寶寶和平共處。所以為什麼我們還要提這些不存在的問題?
我認為,比起那些公開抗爭的孩子,這些似乎更能接受和容忍生活出現巨大變化的孩子,更需要較多的鼓勵才能表達心中的負面感受。無論變化看起來多麼正面積極,依然有著會讓人感到害怕和失落的成分。無論是大人或小孩,如果這些感受得不到解決或宣洩,就會被內化。你可能有一個乖孩子,但她很可能內心遭受煎熬。(延伸閱讀:手足常吵架、打架怎麼辦?專家教你怎麼預防跟介入孩子的爭執(下))
本文摘自設限與管教:瑪德葛伯教你允許孩子犯錯的勇氣
你可能還會想看…
「弟弟妹妹出生後,覺得大寶變得更難帶。」—孩子測試父母底線的行為,可能是內心痛苦和混亂的表現(下)
「爸媽與孩子保持連結到底有多重要?」—親子依附關係會深深影響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小孩固執、脾氣硬爸媽好苦惱。」—其實固執、高堅持的小孩有這些優勢。
作者介紹
珍奈特.蘭絲柏芮(Janet Lansbury)曾是一名演員和模特兒,她對親職教育的熱情是從她成為一位母親後,向嬰兒專家瑪格達·戈貝爾尋求指導時便開始了。她深受瑪格達的啟發,也相當感激她,於是她開始跟著瑪格達接受專業訓練。在過去的20年裡,珍奈特在洛杉磯教授RIE的育兒課程,在許多兒童早期研討會上擔任演講嘉賓,也撰寫育兒文章,並在嬰幼兒教育資源理事會(RIE)任職。 她鼓勵父母和與兒童工作的專業人員把嬰兒看作是獨特的、有能力的人,具有自然的學習能力,不需要特別教就能學會、也能發展運動和認知技巧、溝通、面對該年齡會有的挣扎、發起和指導獨立遊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