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凱倫‧楊(Karen Young)
譯| 傅雅群 諮商心理師
「崩潰小孩一出現,我的理智就斷線…」—一起學小孩人生中的大功課:情緒的自我調節(上)
「崩潰小孩一出現,我的理智就斷線…」—一起學小孩人生中的大功課:情緒的自我調節(中)
懲罰不能幫助孩子自我調節
不去期待小孩做到超乎其能力所及的事,是很重要的,要考量他們的發展階段,小孩就是沒有辦法時時刻刻都保持冷靜或講道理。
因為孩子無法自我調節而處罰他,
就像因為小孩不會飛而處罰他一樣荒謬。
這一點幫助都沒有,反而可能讓他們感到羞愧,影響了他們原本可以放心探索不同回應方式的安全感。最理想的是,讓他們自己找到最好的回應方式,比起因為害怕後果所做的反應,如果小孩出於知道這是正確的而決定這麼做,這樣的回應會更持久、也更有力。
讓小孩自己練習很重要
發完脾氣後,草草粉飾太平當然輕鬆很多,但這對他們一點好處也沒有。事實上,這會奪走他們學習重要技能的契機,他們錯過了學習如何管理好自己情緒的機會。
如果大人急著跳出來緩頰或善後,
我們便沒有給小孩必要的足夠空間與機會
學會自我安撫。
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放他們自己想辦法,而是指當小孩心情很差、出現不好的行為時,我們不要太急著處理、或太努力平撫他們。
「借」他們用一下你的前額葉
當事情開始失控,試著動用前額葉皮質的敏銳與鎮靜來掌控一切(前額葉皮質是腦部平靜與思考的部位)。對小孩來說,前額葉仍在發展中,這也是小孩在情緒高漲時容易斷線的原因之一。你所可以做的,是把你自己的「借」給他們用。(延伸閱讀:情緒失控了?培養孩子情緒智商的3個技巧)
 你要保持冷靜、堅強,成為孩子的支持,
等待他們跟上你,繼續保持界限,
但在你告訴他怎麼做比較好之前,
溫柔地引導他們脫離混亂,進入平靜安撫的狀態中。
改變心態
小孩要學的還很多,一定有某些能力與事情是他們仍需要更多指導的,如果你的小孩在調節情緒上需要幫忙,把它想成是另一項有待培養的能力,而不要只覺得他在作亂。把「這是一個需要改變的不良行為」轉念成「這是一項有待加強的能力」,這將會帶給你與小孩更大的鼓勵,而不再讓人感到羞恥、讓小孩更聽得見你要傳達給他們的重要學習,這會讓你們之間更有合作的共識,而降低彼此對立的張力。(延伸閱讀:如何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培養內心強大的孩子應該具備的情緒管理能力)
在現有的行為、與期望行為之間架起「鷹架」
鷹架的概念在於提供一個橋樑,
連結小孩「熟悉且能力可及的」
與「有待學習的」之間的落差,
恰恰提供小孩足夠往前發展所需的支持即可。
舉個例子吧,你的小孩與朋友之間起了衝突——到底誰當警察、誰當壞人呢?你的小孩抗議自己每次都只能當壞人,「她把警察的制服偷走了!她覺得警察制服是她的,我從來沒有穿過警察制服,所以我總是當壞人,但這不公平!她說警察可以使用那個黃色杯子,但黃色杯子是我的耶!」這聽起來很合理。
在這個情況,鷹架可以運用在指導小孩可以說些什麼,而不是去幫他解決問題。這其中不會有一道簡單的公式,當你四歲、而那裡有一間警察服裝,重點不在誰穿得到它,其中牽涉了權力、聲音、感覺被聽見、公平與感到被認可,如果指導他用講話的方式處理,無法達成雙方都接受的共識,鷹架也許可以派上用場。
提供一些建議,例如輪流、玩點別的遊戲,
這個概念在於萬一下一次又起了衝突,
鼓勵小孩去回想上一次他們做過的嘗試。
「上次你們也曾因為警察服而吵架,記得嗎?那一次你們有沒有做過什麼,可以解決到一些事情?」
讓他們經歷一些不超出負荷的壓力
漸進式地暴露於需要自我調節的情境中,這樣的經驗將會被寫進大腦裡,經驗越豐富,小孩也將更為強壯。(延伸閱讀:「孩子暴怒怎麼解?」—面對孩子的情緒,爸媽你做對了嗎?(上))
教他們「退後一步」
對小孩與青少年來說,這項能力都是很重要的,向後退一步會讓他們與自己的行為分離開來,而讓他們能夠看見更大的脈絡,或脈絡中那些若陷在其中時所看不見的資訊。
當他們要在事發或情緒高漲時試著找回平靜,
請他們想像自己後退一步、
看看現在發生了什麼,像在看電影那樣。
「如果有人做你剛剛在做的事情,你對他會有什麼想法?」、「你覺得他有什麼感覺/想法/需要?」、「你會想要對他說些什麼?」,這是很棒的能力,會讓他們養成同理心、並強化腦部掌管邏輯與理性的部位。如果他們一時做不到、或需要多一點指導,不需要擔心,他們擁有越多相關的機會,最後他們便越有可能靠自己做到。(延伸閱讀:「善良其實是一種能力,孩子也需要學同理。」—專家表示透過7關鍵,有效建立幼兒的同理心(上))
提供自我反省的機會與支持
自我反省是一項即便成人都不見得做得好的能力,但它卻非常重要,當小孩可以在安全而不受評斷的環境下探索自己的行為與感覺,他們便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與智慧,再無任何學習與教訓能比親自探索而得來的更有意義了。(延伸閱讀: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10個和平育兒不處罰的小訣竅)
透過平靜而溫和漸進的、不帶評斷的方式,
來滋養小孩自我反省的能耐,
將會幫助他們探索自己的經驗。
當事情超乎掌控時,鼓勵他們想一想發生了什麼,在哪一個時間點事情開始變糟?發生了什麼?他們的身體怎麼了?怎麼能讓下一次有所不同?
接納小孩現在能做到的同時保持期待
這牽涉了兩件看似相反的事情——一方面接納,一方面又推進改變,當這兩者並行,將會比單著重一方更有力量。要做到這兩者,讓小孩知道他已經盡力做到最好了,「我知道你已經做到最好了,而我也知道以後你也許能做得更好。」接納所帶來的安全感與不受評斷,會為小孩創造探索其他方式的空間。這個概念主要是要教導小孩他們所需要的能力,同時以溫和而關愛的接納來擁抱他們,並且相信他們的潛能,這聚焦於力量與契機,而不是哪裡做得不好。(延伸閱讀:「先別急著懲罰,孩子只是平凡人。」—別要求孩子做爸媽自己做不到的事。)
有些小孩天生脾氣比較大,
所有的小孩在學習自我調節能力時都需要幫忙。
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懂得這些,
都需要花點時間慢慢建立。
然而,切記,每個小孩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在某個部份看似缺失,便會在其他地方有所補足。對任何小孩來說,要能夠調節自己的感受與行為、自我調節、並停止讓看似合理的感受造成失序的場面,無疑是個很大的任務,同時也是至關重要的學習。
你可能也會想看…
「要排隊、輪流玩、不可以搶、拿來給我沒收!」—除了把爭吵的孩子拉開,我們還可以怎麼做?
「怎麼面對暴走小孩?」—孩子情緒失控時,需要的不是暫時隔離,而是與人的連結。
「怎麼幫助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當爸媽這樣做,就是孩子最有效的示範
作者介紹
凱倫‧楊(Karen Young)是一位私人執業的心理師, 她專精於與兒童、青少年和家庭的心理治療。 她曾接受過完形治療的專業訓練並獲得碩士學位。 同時她也是多本書暢銷教養書籍的的作者,其中《Hey Warrior》和《Hey Awesome》,幫助了許多家庭理解和調節孩子的焦慮,以上這些書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並在全球售出超過 150,000 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