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映淳 臨床心理師
編|王姿雅
孩子即將上學,如何理解他心裡的小劇場
幼兒園,是孩子第一次以自己可以承擔的節奏,漸進式地踏入社會生活。
他不是一下子被拋進陌生世界,而是一步一步、用他能夠處理的方式,嘗試離開、適應、再回到愛的懷抱裡。
從家中走向校園,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次「正式分離」。這不只是換個地方玩,而是他情緒世界的一次轉換:從依賴到獨立,從熟悉到陌生。(延伸閱讀:孩子的憤怒、發脾氣、情緒崩潰居然是一種保護機制?)
轉換必然帶來強烈的衝擊,不善言辭的孩子們,會以情緒與行為表達內心的焦慮。
提前練習生活技能,讓第一次的「心理搬遷」多點安全感
在家裡,孩子是關注的中心,有自己的玩具與步調;而幼兒園是一個需要分享、等待、適應他人存在的群體環境。
這種改變會激起孩子的不確定感與分離焦慮。孩子可能在心裡問著:「你離開之後,還會回來嗎?」「你不在我身邊時,還愛我嗎?」
在進入幼兒園前,我們可以提早陪孩子練習一些「上學會發生的事情」——例如獨自上廁所、自己穿脫鞋子、整理書包、說再見、等一下再說話……
這些看似日常的行為,其實是孩子在學習「我可以自己處理事情」、「我有能力應付生活」、「我能把一些情緒先裝在心裡,等等再消化」。(延伸閱讀:開學不慌亂:進入幼兒園前,幫孩子調整作息的實用指南(上))
這些小小的預演不只是技能練習,更是在孩子心中建立「我準備好了」的訊息,也讓分離時少一點混亂與無助。
告別,是一種需要練習的情緒任務
有些孩子會撕心裂肺地哭泣、緊抓父母不放、半步也不肯移動;也有些孩子看似瀟灑地轉身離開,頭也不回。事實上,這些行為背後都是孩子用他能夠理解的方式在問:「這段關係還在嗎?」
有些父母會為了避免孩子哭鬧,選擇趁孩子不注意時離開。但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突如其來的消失」,反而可能加深他的焦慮與不信任感。
相較於偷偷離開,建立一個穩定、可預測的道別儀式會幫助孩子建立心理秩序感。
像是背上書包後親一下,再說一句固定的話:「掰掰,爸爸/媽媽下午四點一定會來接你喔!」這些小小的步驟,能累積出大大的安全感。(延伸閱讀:「我不要去上學…」—想降低分離焦慮,爸媽可以這樣做讓孩子感覺安心(上))
相反地,有些孩子表現得異常獨立,甚至不說掰掰就直接走進教室。這樣的「堅強」有時是一種心理防衛,彷彿在說:「如果我裝作沒事,就不會那麼痛了。」他們看起來適應良好,內心卻可能正在悄悄壓抑情緒。
這些被壓抑的情緒,像座小火山,可能在意想不到的時候爆發——例如夜裡突然哭鬧;原本已經做得到的事突然退步,
例如尿床、語言表達能力下降;又或者,時不時地顯得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例如咬指甲、拔頭髮或頻繁分心。
這樣的孩子常被誤解為「懂事」,反而讓他們的需要被忽略。此時,父母與老師若能敏銳觀察、溫柔陪伴,幫助他們說出擔心與感受,就能讓孩子卸下偽裝,讓心更真實地與人靠近。 (延伸閱讀:心理師媽咪系列 | 孩子難搞時,爸媽該怎麼辦?用同理心解鎖孩子的情緒)
老師是「學校裡的重要依靠」
對許多孩子來說,從家裡走到學校,是一段需要有人接力的路。
他們可能會想從家裡帶出一樣東西——一條熟悉的小被被、一隻陪睡的玩偶,像是攜帶著熟悉感與依戀的記號,讓自己在陌生的地方不那麼孤單。
在幼兒園裡,孩子有時會特別依戀一位老師,就像在家裡依賴爸爸媽媽一樣,有時會需要這位老師來門口迎接,牽著走進教室。
這樣的依附關係有助於孩子安頓情緒,度過與父母分離的不安,也開始學習在另一段關係中獲得安定與照顧。
從家裡到學校這段過渡,不是驚心動魄的跳躍,而是在一條有人鋪好的溫柔路上,慢慢前行。孩子能從家裡的懷抱,走向學校的懷抱;從媽媽的擁抱,走向老師的手心。這種「有人在那裡等我」的感覺,會幫助孩子在群體生活中建立新的安全感。
如果那位特別老師突然請假或離開,孩子可能會重新出現適應困難。因此,提前預告、安排一個簡單的告別儀式(像是畫卡片、送一個擁抱)讓孩子知道:關係不會突然就消失,也不是不能再想念、再提起。
你可能還會想看…
媽媽寶寶專欄 | 小寶貝要上幼兒園了: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緒與行為(下)
作者介紹
王映淳臨床心理師,長年在精神分析薰陶下,和兒童與成人工作,協助不同階段的人們適應不同階段的心理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