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雅群 諮商心理師
甚至很多粉絲幾乎是看著小豬小羊從小長大的。
這次專訪中,大羊媽媽細細述說自己在教養路上的心路歷程,
讓我們更有機會了解他們數不盡的堅持與努力,不斷思考孩子、
隨時做出調整,才經營起歡樂又充實的生活。
教育,是讓孩子表達創意、探索興趣
對大羊媽媽來說,教育和養育是很不一樣的。
大羊媽媽從小家裡有很多親戚小孩,也有一個小自己十一歲的弟弟,加上曾經當過幼教老師,照顧小孩似乎是很熟悉的事。不過,當有了自己的孩子,才曉得有更多深度的問題要擔心。大羊媽媽非常注重「教育」,希望讓孩子有更多表達創意、探索興趣的空間,長出一顆富足的心。
在小豬小羊大班之前,大羊媽媽是自己帶他們的,她很珍惜家庭生活,認為好的家庭教育會成為孩子未來人生的基礎。直到大羊媽媽觀察孩子已經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可以自己吃飯、上廁所,便讓他們去上幼稚園。
一開始,小豬小羊到家裡附近的公立學校就讀,不過,大羊媽媽心中似乎隱約有些猶疑。舉例來說,學齡前,他們在家經常做勞作,大羊媽媽一直很鼓勵小孩做出自己想做的東西、可以擁有不一樣的想法,可是,到學校上學後,卻觀察到他們帶回家的作品,竟然都是一樣的,根本看不出哪個是誰的作品,令大羊媽媽深感可惜。後來因緣際會下,他們便毅然決然地讓孩子轉學、接受實驗教育。
對大羊媽媽來說,
跳出體制外是一個需要勇氣的決定,
不僅生活開銷大幅提升,
孩子未來會走的路雖然更自由了、
卻也更加不確定。
這些都是心中難以一時安頓的擔憂。不過,孩子轉學後,大羊媽媽發現學校與自己的想法確實有許多共鳴,孩子的創意、美育、體育與品格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些都呼應了大羊媽媽心中對孩子學習與成長的期待。看著孩子現在的發展,大羊媽媽更加篤定當時的選擇!
能體會並享受活著的樂趣,孩子便會產生興趣
從公開分享的生活片段中,不難看出小豬小羊對生活總是抱有高度興趣,這點似乎是一般孩子身上較少見的。
大羊媽媽一直很鼓勵孩子發展興趣,
平時會依照孩子將孩子的興趣
結合成為家庭活動。
例如小豬喜歡昆蟲、小羊喜歡戶外活動,那麼假日一家就出去踏青、爬山,提供他們更多體驗的機會。(延伸閱讀:爸媽用「孩子視角」規劃出遊,旅行更好玩!)
以小豬為例,他對昆蟲很有興趣,曾說過大學想念昆蟲系,於是,大羊媽媽開始幫忙他多認識昆蟲系會需要具備什麼能力、要準備些什麼。希望不只鼓勵他擁有理想,也提醒他要思考現實。而小羊目前對很多事情都很感興趣,對未來還沒有明確的方向,但大羊媽媽也不認為需要催促她,繼續支持她多元探索。
此外,大羊媽媽也很重視音樂教育,她回想起當時在尋找家教老師時,她發現自己真的不重視檢定、演奏會,反而更希望老師能夠引導孩子體會音樂的美妙,知道怎麼欣賞音樂,並有能力運用音樂來表達自己、抒發情緒。在把基本功練起來之餘,有時候聽到了喜歡的曲子,會主動想要彈奏,主動去找老師來幫忙自己,大羊媽媽深信這才是屬於他們自己的學習成果。
大羊媽媽感慨地說,
自己的出發點其實很單純,
就是希望盡量讓孩子可以從事物中感覺自己,
體會並享受活著的樂趣。
孩子情緒困難時,需要父母的幫忙
一些資深的粉絲也許知道,以前小豬羊的舅舅Cherng曾po了ㄧ系列#jespercrycry,分享了許多小豬大哭的原因,可愛得讓人捧腹大笑,後來小豬曾說自己會介意,這個系列便停止更新了。小時候的小豬確實比較敏感,容易把事情往壞的方面想,例如小時候大家說他「好帥」,他聽了卻是難過,因為他以為這代表他「不可愛」。
觀察到這點後,
大羊媽媽平時會更加關注小豬的心情,
多向他說明解釋。
再大一點後,小豬個性就變得開朗許多,他現在自己回頭看以前#jespercrycry系列,也覺得自己實在太搞笑了。(延伸閱讀:「經驗情緒就像火車過隧道,除了通過別無他法。」—當你這麼做,有助培養孩子的情緒韌性。)
小羊看起來一直比較成熟,她確實比較認份、責任心很強,而讓大羊媽媽心疼的是她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求好心切,因此很容易焦慮緊張。每當做錯事時會一直責怪自己,要花比較久才能走出來。大羊媽媽經常告訴她「重要的是過程,不一定要看結果」,盡量在過程中多鼓勵她,讓她知道父母有看見她很努力。
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孩子情緒很困難、甚至大崩潰的狀況當然不在話下,大羊媽媽坦白地說,面對孩子情緒失控,有時候自己的耐心也真的會用完,尤其孩子正激動的時候,大人講的話也聽不進去。
大羊媽媽通常會先不刻意對話,
讓雙方都先花點時間冷靜,
等到心情緩和一點再回來對話、
或解決事情。
大羊媽媽特別強調,他們也不會要孩子不要哭,就讓孩子哭,哭完舒服一點,有時候孩子便會自己說「我剛才怎麼會這樣」,這個時候便可以引導他們聊一聊剛才的事情了。(延伸閱讀: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10個和平育兒不處罰的小訣竅)
前一陣子,大羊媽媽又重新po了一段好幾年前小豬小羊吵架後又彼此對話的影片,他們用著可愛的奶音對彼此好好講話。也許正是因為他們的情緒從小便有許多父母的幫忙和輔助,所以才能這麼會溝通、表達吧!
小豬小羊的手足之情
大羊媽媽感動地說,小豬小羊之間的手足情誼真的很可貴,他們從小便待在一起,幾乎沒有分開過。以前小豬手受傷,結果是小羊哭得最慘,他們自己拿個東西也都會想到對方,很習慣有彼此待在一起。
不過,比較少跟大家分享的是,他們其實也會吵架。他們最常發生的衝突是對方碰了自己的東西。(延伸閱讀:手足常吵架、打架怎麼辦?專家教你怎麼預防跟介入孩子的爭執(上))
以前東西買來都讓小豬小羊分著用,後來有一次大羊媽媽跟朋友聊天,才知道有些人真的很不喜歡別人用自己的東西,大羊媽媽也發現他們使用東西的習慣很不一樣,小羊會很呵護自己的東西,但是小豬用東西比較不珍惜,小羊就會很介意東西在小豬使用過後會變髒髒的,常為了這個生氣。
於是,大羊媽媽改變做法,
就讓他們擁有各自的物品,
也讓他們對自己的東西有責任感、
會自己打理。
有一次,小豬小羊起了嚴重爭執,氣到說出「希望對方消失」的話,後來,大羊媽媽翻出以前的照片,勾起他們的共同回憶,讓他們想想對方對自己的好,然後,大羊媽媽告訴他們,如果他們還是希望對方消失,可以在半夜十二點起床,看著對方說「我希望你永遠消失」,這個靈驗的咒語就會讓願望成真,話才剛說完,他們馬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抱在一起,向彼此道歉。(延伸閱讀:「你看哥哥都沒有像你這樣!」—7個原因告訴你為什麼該停止評價手足互動)
這也是大羊媽媽希望讓他們明白的,
有些話說出來會讓對方傷心,
對於自己喜愛、珍惜的人,
當有情緒的時候也要想辦法溝通和好。
小羊不想當姐姐了?!
大羊媽媽說,小羊最近會說她不想當姐姐了,這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ㄧ問之下,才知道小羊覺得當姐姐都要照顧弟弟。
大羊媽媽說,這也讓她想了很多。
首先,想到自己也身為姐姐,傳統家庭很容易賦予兄姐比較重的責任。接著,也回想到因為小羊先出生,加上小羊個性比較成熟、發展比較快,所以是大羊媽媽自己很理所當然地認為小羊是姐姐。回頭看以前的影片,大羊媽媽才發現小豬其實從來沒有叫小羊「姐姐」,都是大人在叫的。隨著長大,可以觀察到小羊好喜歡照顧人,經常會被師長當成模範或榜樣,造就了小羊更像姐姐的感覺。(延伸閱讀:心理師媽咪系列 | 小孩吵架的處理重點不在一模一樣的公平,而是在親子連結)
大羊媽媽心疼地說,
他們真的不希望把這種責任框架
加在家裡比較大的孩子身上。
於是,大羊媽媽特別向小羊解釋
他們是平等的,是互相照顧的。
有趣的是,這時候小豬馬上就跳出來說「不要,我要永遠當弟弟!」。最後,他們的結論是,以後盡量都叫他們名字,不區分兄弟姐妹。
也許有照顧人的能力、對自己要求高,仍然是小羊性格和能力的一部分,而且是很珍貴的ㄧ部分,不過,隨著長大,當小羊開始覺察自己習慣的人際角色之後,也會想要嘗試與拓展不一樣的互動模式。大羊媽媽對自己的反思、對孩子各種表達的重視,都支持著孩子可以發展出更豐富的可能性。
大羊媽媽分享《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的精彩重點
大羊媽媽說,
這本書跟她有許多不謀而合的觀點,
比方說書中提供了許多技巧,
建議父母可以問孩子「你想要什麼」、
「你感覺什麼」,
個別去問問孩子,
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很尊重他的想法。
大羊媽媽認為這對小孩幫助很大,她觀察到孩子有時候會為了顧全大局而委屈自己,例如,家理在討論要吃什麼時,小羊很容易就說「都可以」,最後就會去吃其他人想吃的餐廳,大羊媽媽跟先生特別討論過,有時候會讓小羊的決定成為大家的決定,之後小羊的情緒和提出需求的信心都有提升了。
另外,書中也提到讓手足擁有一個團結合作的策略,這也很有幫助。
例如他們家去旅行或露營的時候,
都會將家人當成一個團隊,
創造一個共同的目標、
一起完成事。
讓小豬小羊感覺到彼此是很好的夥伴,大羊媽媽感覺這真的可以增強他們之間的連結。又例如,他們最近在做賀年卡,一開始小豬小羊會彼此看誰做得比較好,大羊媽媽便鼓勵他們一起共同創作一張,成為他們合力完成的作品。
大羊媽媽想對粉絲說的話
如果要給粉絲一些建議:
大羊媽媽認為教養
孩子需要父母以身作則、同理孩子,
這也是大羊媽媽自己很堅持的一點,
也就是說,
有些事情如果父母自己做不到,
就不要去要求孩子。
比如說,豬羊家希望大家在晚餐時間,在餐桌上就可以多跟彼此交流,而不要用手機,那大人就不會把手機拿出來用。(延伸閱讀:「先別急著懲罰,孩子只是平凡人。」—別要求孩子做爸媽自己做不到的事。)
此外,大羊媽媽希望能提倡「尊重孩子」的理念,這是她一路走來覺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把孩子當成一個人來看待,
而不只是餵孩子吃東西、提供他們物質所需,
要把握跟孩子聊天互動的機會、
好好聽他們說話,
培養起他們對自己的信心。
談到這裡,大羊媽媽謙虛地強調,自己並不是教養專家,只是喜歡紀錄並分享生活片段,希望傳達給粉絲一些正面的能量與生活態度。大羊媽媽認為最重要的不是去模仿任何看起來不錯的做法,而是要看見每個家庭和小孩的個性都不同,唯有當父母仔細地思考,才能做出真正適合孩子的選擇。(延伸閱讀:「這樣跟孩子聊天,越聊越聰明!」—想引發孩子的創造力,談話其實有訣竅!)
很多粉絲回饋很喜歡看他們的生活,大羊媽媽感性地說,她覺得粉絲好像是一個伴,他們一路上都有感覺到粉絲的陪伴,也更希望粉絲覺得他們是個伴,可以從他們的分享中得到鼓勵和正能量。
最後,大羊媽媽也想到,其實弟弟曾經跟她討論過,鼓勵他們再多跨出一步,分享生活不太一樣的面向,不要讓人家誤以為家庭生活總是那麼輕鬆美好,其實也有一些辛苦的畫面,也需要付出很多心力。確實在養大孩子的過程中,有許多父母要做的功課,在訪談中,不論是大羊媽媽所談的內容、或是自然而然流露的態度,都展現出她似乎一刻也沒有鬆懈,在生活鉅細靡遺的細節中,很用心地對待孩子、教育孩子,細膩地調整自己,以便能回應孩子的需要。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二部曲》
作者:蘿拉‧馬克罕博士 (Dr. Laura Markham)
譯者:傅雅群
出版社:心靈工坊
******************
【購買本書】
TAAZE https://pse.is/txsey
心靈工坊 https://pse.is/wynz2
你可能也會想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