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丹尼爾‧席格, 蒂娜‧佩恩‧布萊森
譯|崔宏立
有些人在乎的是和自己父母相處的歷程;
另外有些人看重個人的知識程度,特別是教養的理念。
有些人可能會強調宗教背景,或是他們多麼有道德感──
他們多麼努力要做到始終如一、和善、有耐心等等。
所有這些因素,確實都會影響教養行為。不過就如第一章所說,經過好幾十年的努力研究,這個問題已經有了具體答案,而且讓人充滿希望。如果我們想要一探究竟,了解為什麼有些孩子可以過得好(不管是情感上、人際關係、社交、學業等等),不妨檢視看看是否有至少一名照顧者穩定持續陪伴,並且培養出安全依附關係。照顧者能否提供這類安全依附,端看他們是否能夠像我們所說的那樣「以父母的立場與孩子同在」。
能夠與孩子同在的父母,
已經反思過自己的生命經驗,
並能理解自身的過往經歷及依附史。
即使那些經歷有著風風雨雨,理解個人生命史,讓做父母的在當下擁有開放、包容的覺察力,能夠可靠地陪伴孩子。(延伸閱讀:當你越理解自己成長的生命故事,和孩子之間的依附關係就有機會變得更健康!)
簡而言之,父母能夠陪伴,孩子就容易有韌性、愛心且堅強。父母不需完美無缺,可是陪伴(或不能陪伴)孩子的方式,影響到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也會左右他們的腦部迴路連結。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因素,譬如隨機發生的事件、天生的氣質特點、遺傳而來的弱點等等,這些因子我們無法改變,卻會影響到孩子的發展。不過,家長可以做什麼來形塑孩子的成長,已有堅實的研究。可以陪伴孩子的父母,都是能理解自身生命經驗,得出一套「融貫敘事」,並且可以用父母的角度與孩子同在,身心都於當下在場陪伴。(延伸閱讀:「原來我是這樣長大的。」—14個關鍵問題,回溯自己的童年經驗跟依附風格(上))
我們的內在理解過去的經驗如何形塑目前的狀況,讓我們得以不受束縛,成就現在、未來的自己。而外在作為上,我們學會保有開放、包容的覺察力,以父母的立場與孩子同在,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覺得有人在乎與了解,和父母心神相連。
理解過去,把握當下:
陪伴的要義盡在其中。
我們將由此出發,協助你衡量是否已能明瞭自己和父母的相處經歷,找出參與孩子生命並與之同在的方式。
你是否曾經省思,兒時經驗如何影響了你自身的發展,進而預示、並影響了你跟孩子互動的方式?你自己早年的家庭生活經驗,如何影響大腦的發展以及回應方式?也許是直接起作用,也許是必須學習如何適應,甚或是得學會怎麼生存下來。(延伸閱讀:「爸媽與孩子保持連結到底有多重要?」—親子依附關係會深深影響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幸好,只要你願意努力,科學可以指出一條康莊大道,教你理解自己過往的依附關係。而且,即使你在兒時並沒有受到最好的照顧,也許是因為父母沒有陪伴,行事有盲點、處置不當,或出於其他原因,你所形成的依附策略都不是僵化不變的。過往歷史並不能決定未來命運。
若父母沒能陪在你身旁,或只是偶爾出現,或行為舉止令人害怕,造成傷害,並不表示你無法用健康且有建設性的方式陪伴自己的小孩。
但你確實需要做些努力,
反思自己的依附史,
還得決定你想要給孩子怎樣的依附關係。
要怎麼陪伴孩子,你真的可以有所選擇,而且我們可以保證,藉由檢視自身的過往經歷,理解個人歷程的意涵,就能養成屬於自己的陪伴本領。
本文摘自《從陪伴開始的全腦教養:腦科學教你培養心智強韌的孩子,用安全依附克服人生的各種挑戰,邁向幸福成功之路》
你可能還會想看…
「要怎麼做,才稱得是上好父母?」—爸媽不必完美無缺,只需可靠地陪伴孩子(下)
「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對他印象不好…」—兒時的大腦發展會形塑偏好,創傷記憶的影響可能比你想像更深遠。)
「當自己的童年有缺憾,這件事情是否會在孩子身上延續?」—先跟自己的內在小孩手牽手,再來談育兒(上)
作者介紹
丹尼爾.席格 (Daniel J. Siegel, M.D.)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院臨床精神醫學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正念認知研究中心」(Mindful Awareness Research Center)副主任,以及「心智省察力研究中心」(Mindsight Institute)執行長。他是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畢業生,也是多本教養書《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Yes Brain!和孩子一起說好!》(與蒂娜‧佩恩‧布萊森合著);《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與瑪麗.哈柴爾合著)的共同作者。另著有《心腦奇航》、《覺察》、《喜悅的腦》等。
席格醫師在世界各地研討會作主題演講並主持工作坊。他有兩個已超過20歲的孩子,目前和妻子居住在洛杉磯。
蒂娜‧佩恩‧布萊森(Tina Payne Bryson, Ph.D.)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知名教養專家,「心智省察力研究中心」主任,致力於兒童教育及發展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