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瑞貝卡‧因斯(Rebecca Eanes)
譯|洪婉禎
「暫時隔離法」無法真的發揮作用
暫時隔離法(time-out,指要孩子獨自離開冷靜一段時間,如罰站、罰坐或回到房間等)在我家不管用。我一向的「規則」是:我兒子當時幾歲,我就要他去旁邊冷靜幾分鐘。除了把他趕回冷靜區之外,我不會跟他互動。等他被罰完,我就問他他做錯了什麼才被罰,他回答我之後,我們就回到原本的生活,直到下一次的懲罰,但往往間隔沒多久。(延伸閱讀:小孩打人怎麼教?研究指出懲罰並非真的有效,那怎麼做算是懲罰?又該怎麼教?)
這種方法就算阻擋了一次犯錯,另一個又會馬上冒出來。他的行為越來越麻煩、精神變差、我們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因此,我開始尋找替代方法。我轉向正向教養法後,我發現「積極介入法」(time-in,指家長陪伴著孩子待在某處,讓孩子能傾吐關於事件的種種)很有效,我不但能和兒子建立關係,也能導正他的行為。
試用新的眼光看待孩子:「搗亂」其實是「求救」
新的育兒法讓我開始用新的眼光來看我的孩子。我用傳統育兒方法教養時,我把每個「問題行為」都當作行為偏差,需要馬上解決、消滅,以免他「失去控制」。我深信傳統育兒法所教的,小孩想要掌控,如果我沒有嚴格的掌控權柄,他就會爬到我頭上來。沒錯,這樣看待自己小孩真的很悲哀。
自從我研究兒童發展,以及決定不要在兒子生氣時逼他看我之後,我開始對孩子有很不一樣的看法。我將「行為失調」看做孩子的求救,表示孩子內心狀態失衡,需要處理。我會相信他天性善良,也想要有好的行為,他想要討我們開心,也想要和我們連結。孩子是想要知道自己被重視、有歸屬感的。當我開始用不同眼光看我的兒子,就能用不同角度來理解他。(延伸閱讀:孩子愛搗蛋怎麼辦?試著找出孩子的焦慮:10種爸媽容易忽視的焦慮症狀)
積極回應孩子,會寵壞孩子嗎?
正向教養法與傳統觀點看待小孩的差異,在我前一篇文章〈三種替代暫時隔離法的有效選擇〉的網友留言裡展露無遺。某位網友相信「積極介入法」會讓小孩故意犯錯,好得到「獎賞」,也就是爸媽的注意力。的確,小孩會渴望關注和連結,如果小孩只有在犯錯時才得到關注,他絕對會這麼做。但這怎麼會是小孩的錯?(延伸閱讀:孩子情緒失控了嗎?以「積極介入法」(time in)取代「暫時隔離法」(Timeouts))
如果父母只有在暫時隔離的冷靜時間才給孩子關注和愛,代表親子關係本身就有問題。小孩應該每天都得到滿滿的正面關心和寵愛,如果我們這麼做,就不會有「用搗亂來獲得關注」的問題。
親子關係夠緊密,「積極介入」就是教導的最佳時機
此外,如果我們和孩子關係緊密,那麼在積極介入時,小孩就能專心聽我們教導,而不會對我們感到防備。把孩子抱在安心和充滿愛的懷中,能夠幫助他冷靜下來,從混亂的情緒中重新整理自己。這不是溺愛或獎勵小孩,而是教導他。這不就是育兒嗎?(延伸閱讀:說話方式不同,跟孩子的溝通更簡單!12個實用的育兒用語)
太多愛,絕對不會寵壞小孩
我認為這個社會,需要拋棄「給太多愛會寵壞小孩」的想法。這個想法只會破壞關係,也對剛來到世上的小孩並不公平。小孩出生不是來報仇的。他們來不是為了讓我們筋疲力竭、測試我們底線、或想要掌控我們。他們只是需要愛和引導。(延伸閱讀:你的孩子很固執、很難溝通嗎?12個秘訣讓你和平教養意志堅決的孩子)
採用正向教養法的5年來,我不曾感覺到愛會誘發孩子犯錯,事實上完全相反。愛會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作者介紹
瑞貝卡・因斯(Rebecca Eanes)是一位暢銷書作家,Positive-parents.org的創始人、Positive Parenting: and Beyond的創始人、雜誌《Creative Child》和《Baby birth》的特約編輯。她定期為《Motherly》雜誌撰稿,並在《Psychology Today》、《Mind Body Green》、《Maria Shriver》、《哥特曼研究所部落格》、《Boston Parents Paper》、《bright》等雜誌上發表文章。 瑞貝卡認為自己是個信使,而不是專家。她以一位母親的視角,書寫父母與父母之間的對話,並致使教養典範產生了從傳統教養至正向教養的移轉。她樂於與讀者分享她的旅程,並鼓勵家庭選擇快樂和愛。在過去的8年裡,她獨立研究和學習正向教養,並努力與她的孩子繼續學習和成長。好好愛,好好生活。 她同時是兩位男孩的母親,並為此心懷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