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嘉霙助產師
「流產」也是其中一個懷孕後常見的走向。
若非親身經歷流產的經驗,可能大部分的人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
會較難以想像。
您身邊有曾經流產過的親友嗎?或者您自己曾經有流產的經驗嗎?
據統計,流產的發生率大約為四分之一,
也就是每四次的懷孕就會有一次的流產發生。
這樣的說法是較概括的平均值,因為統計資料會受各種變因的影響而不同;例如從18歲到45歲不同年齡層的女性,流產的發生率就有從10%至80%的巨大差異性。
流產經驗可能比你想的更普遍
然而,流產的發生仍然比一般人想像中的還要普遍許多。常見的情形是,一群同事或朋友平時工作、聚會,沒有人談論過流產的議題;某一天突然聊起了這個話題,一問之下才發現,原來身邊許多朋友都曾經歷過流產。
女性一生中可能經歷一次或多次的流產經驗。少數人自己沒有發現流產已發生,只以為見到的出血是月經延遲來臨。
多數人是知道自己懷孕後,
才經歷了流產的過程,
然而大部分的人通常不會主動提起,
甚至會避而不談。
醫學上討論的流產,常是指對於生理的處置過程,例如婦產科門診對於流產的診斷、人工流產的施行、術後的恢復及衛教…等等;但對於心理的需求卻較常忽略;在忙碌的醫療場域中,很難有工作人員能空出一些時間與空間給這些經歷流產的家庭們。踏出醫療院所之後,流產家庭後續的情緒及心聲,也常這樣默默的隱沒在日常生活中;看似結束了流產的過程,然而這些經歷與感受,並沒有被好好的釋放及安置,仍繼續在人生的各個面向發酵及作用。
在醫學上,因著流產發生的形態、當時的懷孕週數、各種流產方式等,可能發展出不同的名稱術語,通常是相對性的,例如:先兆性流產vs不可避免性流產、早期流產vs晚期流產、自然流產vs人工流產、完全性流產vs不完全性流產…等等。其他大家聽過的可能還包括過期性流產、習慣性流產、死胎、死產,各有其醫學上的定義。
小產後的身心印痕
現代醫學的定義或分類,也許能協助我們釐清不同的流產情形,提供適當的醫療處置或健康教育;然而對於經歷流產的女性及家庭來說,無論懷孕週數是小或大、是什麼樣的流產原因、使用什麼樣的流產方式、是意料之外或是選擇性的…這些分類並不是那麼的重要。(延伸閱讀:「在家也能生孩子? 原來現代還有產婆?」一起來了解未曾消失的助產專業(上))
只要曾經經歷過,
流產在我們的身心留下的印痕是沒有分別的,
且會難以避免的連結著過去的生命、
牽引著未來的人生脈絡。
在這裡,我未來會較常使用「小產」這個詞,來代表所有後來未繼續孕育、或是未繼續生命的生產,不分週數、不分原因、不分方式;小產過程就是這整個經歷、以及在其中浮現的所有感受與思緒。
經由我們身體所生出的胎兒,因著懷孕週數及發展的階段不同,也可能有醫學上或父母們對於他們的稱呼;有可能是組織、胚胎、胎囊、胎兒的區分,也可能是寶寶、孩子、小天使…或是其他被賦予意義的稱謂。在這裡,我未來會較常使用「小胎兒」這個詞,來代表所有後來被生出的天使寶寶們,不分大小、狀態、外觀;小胎兒的孕育過程及後續的生產及安置,在每一位經歷小產的母親、父親心中,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意義。(延伸閱讀:伊必測衛教推廣專題|這些事情會影響受孕機率?—7件關於懷孕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小產是如此常見的情形,如同早產、
足月生產是懷孕可能的發展一樣。
小產也是懷孕的一個可能的發展;
然而過往的健康教育很少告訴我們這件事。
以至於在自己實際遇到時,女性伴隨著失去生命連結的悲傷,加上社會價值觀念的交互影響,而對自我產生了許多負面情緒,並陷入其中難以自拔。(延伸閱讀:伊必測衛教推廣專題|「失去孩子以後…」—溫柔的看見流產的傷痛。)
如果我們知道:小產也是懷孕其中一個真實的面向,他是常見、自然、且沒有是非對錯的。那麼,我們是否能用比較平常心、不隱諱的態度來談論他、正視他,甚至是做足身心的準備呢?
你可能也會想看…
「顱薦放鬆?花精治療?這對孕產婦有療效嗎?」—讓陳宏洲芳療師陪你了解適合孕產家庭的順勢療法
懷孕更要動起來?孕婦可以做什麼運動?—「孕動」的重點是跟自己的身體在一起(上)
作者介紹
高嘉霙助產師。助產者是女性及家庭的好夥伴,嘉霙在助產生涯當中原本沒有太多與小產家庭接觸的機會;從2019到2022年,四年的期間她陸續經歷了五次的小產,讓她了解到實際經歷小產過程的女性可能有的感受、情緒、想法及其所帶來的意義。也是這樣的因緣,讓她發願結合個人、女性及助產者的特質,希望能入心療癒,傾聽與陪伴更多有類似經驗的女性及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