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尚瑞君
不要流於單純的要求孩子做什麼事。
而是要讓孩子感受到他說出去的話是有意義與責任的,
這樣他才能在說話前先思考,說話後負責。
當孩子開始學習說話,其實就同時在表達自己心中所想、所見,
我們跟他對話,是要讓他學著靠近自己內在真實的想法和感受,
讓我們看見他看見的,聽見他聽見的,了解他想表達的,用說話表達出來讓我們更接近與更了解他。(延伸閱讀:說話方式不同,跟孩子的溝通更簡單!12個實用的育兒用語)
比方說孩子會跟我們說:我不要吃、我不要洗澡、我不要睡覺等等等,而這些話並不只是孩子隨便說說的,這表示他想練習「當自己的主人」。
父母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在帶著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事不就是讓孩子學習當自己人生的主人嗎?(延伸閱讀:「他以前都很乖,為什麼現在變得那麼愛頂嘴?」—當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當孩子拋出想當自己人生的主人時,我們當然要順著孩子的心意讓他練習管理自己。但這裡順著孩子的心意並不是要讓大家聽孩子怎麼說就怎麼做,因為如果都是這樣,那大腦還不成熟的孩子可能會陷入混亂。
在有限度的選擇中,讓孩子練習負責
還在學說話的孩子,如果有自己的意見,而跟那時父母的安排不一樣時,我們可以給孩子有限度的選擇。
比方說:吃飯時間到了叫孩子吃飯,正在玩玩具的孩子可能還在玩興上就跟你說:「我不要吃飯!」
孩子這個「我不要吃飯!」並不是他不餓他不想吃飯,而是比起吃飯他現在還想玩玩具,
那怎麼辦呢?(延伸閱讀:帶著愛對孩子說NO(上))
你可以跟孩子說:「你在玩玩具啊?你還想玩玩具啊?那你想再玩兩分鐘?還是再玩五分鐘呢?」
把選擇的權利拋給孩子,讓孩子練習當自己的主人。(延伸閱讀:什麼時候該開放孩子自主選擇?什麼時候該設限?—當我們無法果斷與平靜,小孩可能更不知所措(上))
以前兩個兒子小時候,我們幾乎天天會去公園玩。大家都知道要孩子離開公園回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次叫孩子回家,孩子最常說的就是我還想玩,因為每一個孩子都只會想到玩,不會想到大人回家還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
孩子總是想玩這是很正常的,本來就應該讓孩子玩。但是!我們可能要趕著回家煮飯了,但馬上要孩子回家,有些孩子可能會哭天搶地的好幾分鐘,
這時候只要給孩子選擇,那你想再兩分鐘?還是再玩五分鐘呢等?當孩子選擇好了要跟孩子說我們已經約定好了,要遵守約定。
孩子選擇的時間到了叫上孩子後,順便跟孩子說我們跟公園說謝謝公園!公園掰掰!我們下次再來玩!(延伸閱讀:「當我設限制,孩子就發脾氣怎麼辦?」—限制不合理的行為,但允許小孩擁有自己的感覺)
為自己和孩子預留練習的空間
每次我們都是這樣跟公園謝謝後跟公園掰掰,總是順順利利的進行下一個活動。
因為我會先「提醒孩子」我們要做下一件事情了,如果孩子還不願意,接著會給孩子一個結束這件事的「時間選擇」,當孩子做出選擇後,就像是親子之間完成約定,等到約定的時間到了,我會叫孩子,同時讓孩子跟進行的事件道謝和道別。
你可能會問我,難道每次都順利?沒有遇過孩子賴皮嗎?坦白說,順利的次數居多,
偶爾孩子賴皮的時候,我會用比較嚴肅的態度讓他們再選擇一次時間,不會讓他們賴皮第二次,因為這樣會壓縮到後面事情進行的時間,這種狀況我會一併告訴孩子。
現代生活很緊奏,爸媽都很希望孩子可以一個命令一個動作的乖乖照做,
但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變數,我們要考量這個變數的個性和特質,
如果你的孩子是在選擇後會心甘情願地遵守約定,那你在時間安排上可以不用預留太多餘裕。
但如果你的孩子在選擇後還習慣常常賴皮,你就需要給自己多一些時間面對孩子,需要一再選擇,一再練習直到他可以遵守約定承擔自己選擇的責任。
作者:尚瑞君
出版社:大溏
博客來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01082?sloc=main
「學習當自己人生的主人」—說話權、選擇權與承擔責任的練習(下)
怎麼有效的引導小孩內化爸媽的教導?教養暢銷書說這樣做,找出放縱與權威之間的平衡
作者介紹
尚瑞君
中興大學<現為台北大學>法學士、中山大學政治所碩士。
未來family官網專欄作家、媽媽經駐站作家。
二〇二四年博客來上半年親子類銷售第一、第八、第十名作家。
是老師和家長,認同與喜愛的親職作家,是各出版社,喜歡邀約一起推薦好書,與推廣閱讀的知識份子。
著有:
《優雅教養:傾聽、陪伴、愛,教你解讀孩子的心》
《剛剛好的管教:放心與放手,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
《剛剛好的距離:設立關愛界線,家有青少年的親子相處指南》
《剛剛好的溫度:面對多重角色的平衡之道,讓愛擁有恰到好處的溫暖》
《淬鍊幸福 剛剛好的回憶練習:媽媽也曾經是女兒 從過去傷痛釋放自己 學會愛》
跟長子合著《家有中學生的解憂之書》
臉書專頁:《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2021-2024年,蟬聯博客來親子教養類,百大暢銷書作家
願文字的溫潤,能傳遞世間的善與愛,讓我們好好珍惜與經營,每一個,來到生命面前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