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郁倢 諮商心理師
有一天我跟先生一起帶著一歲兒子坐公車,
上車後先生在調整推車煞停、我去刷悠遊卡,
沒注意到兒子小手在推安全門裝置的隔板,
等我注意到時他已經把隔板拉開了,
公車因為安全裝置被移動警報大響,大家看著我,
我連忙要把隔板裝回去,司機此時也停下車來後方了解情況,
看到以後馬上大聲斥責:「那個不要玩!」
我當下感到很窘迫,又急著想把裝置用好,一邊又想著要跟司機和車上乘客道歉時,先生突然回話:「小孩不小心的,我們已經在用了,不用那麼兇!」後來司機看裝置用好了沒再回話回去開車,我才慢慢從慌亂中平復下來消化這件事情。(延伸閱讀:媽媽寶寶專欄 | 「從伴侶變成新手爸媽,那些難以言說的心情。」—媽媽篇)
其實我第一個反應是覺得先生也不用這樣回話,確實是我們做錯事情,也由衷對於影響到行車安全、車上所有乘客的時間感到非常抱歉,萬一司機更生氣兩人吵起來豈不是讓事情變得更糟。但先生的回應也的確照顧到我心中的委屈,公車上人多,可以放推車的位置剛好就在安全門前面,小孩只是好奇也不是惡意,發現錯誤我們也已經快速想補救,真的需要對我們這麼嚴厲嗎?
那個承受司機怒氣的瞬間,
我好像也陪著我的孩子成為了挨罵的孩子。
許多小時候造成別人麻煩的時刻,也是這樣被罵的。
育兒的困難常常不是物理上的,
而是跟孩子同步生活,
經常會有各種情境冷不防將自己拉回到童年的某些感受中,
那些環境的失控感、自身的無力感。
明明是在父母的位置,卻經歷著孩子的感覺,讓人難以消化。(延伸閱讀:你也被「照顧者耗竭」壟罩了嗎?—再忙,都要記得保留自己的專屬時間。(上))
有時我會急迫地想離開這些感覺,用盡方法、軟硬兼施地想控制孩子在不造成麻煩的規範內,做個所謂的「盡責的父母」,其實是為了照顧內在那個年幼時害怕的自己:「如果我(的孩子)乖乖的,我就不會被罵了」
不幸也幸運地,孩子如此失控,環境也總是會有困難,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我們會反覆、反覆經驗這樣的失控與無力感,但每一次的經驗都會幫忙我們對這些感覺有新的理解。雖然曾被公車司機訓斥,但我也曾在快速做好準備要搬推車下車時被司機提醒「慢慢來,小心下車」,或是某一次我在雨天被騎樓為了擋住機車的,高達100公分的路障擋住嬰兒車感到氣惱、不知所措時,經過的路人叫我把小孩抱起來然後幫我扛起整台推車越過路障。
每一次被幫助,我都會莫名地落淚,
我覺得這個跟現實經驗不成比例的感動是我心中的小孩經驗到
「原來造成麻煩也可以」的涵容。
這些偶然地,被理解、涵容的經驗好像會變成小小的保護,幫忙我在被白眼或指責時可以不被拉回到孩子的位置自責憤怒,可以留在大人的位置思考和理解,他們的嚴厲或許是心中有個焦慮事情失控的孩子。我也因此在身為路人時,可以擁有更多空間去理解其他父母的困難,能夠在那個時刻成為幫助、涵容他們的人。(延伸閱讀:「當了媽媽後,我發現我對孩子的保護慾變的超強。」—孩子出生後,爸媽的大腦原來會進化!)
想到這,再回想一開始的事件,也許當下對我自己或公車司機最適合的回應都會是:「我們在處理了,你不要緊張」。
當我們不斷練習在孩子的失控中安撫好自己內在的孩子,
我們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成為真正成熟的大人。
你可能也會想看…
「對不起,我不是好媽媽。」—給那些因為親子教養書而感到痛苦的母親(下)
獻給在這段關係裡受挫的媽媽和孩子—當我們「身為孩子」的特質被支持,才有機會真正脫離童年。
作者介紹
高郁倢諮商心理師,關注女性議題,尤其在幾年內從未婚女性轉變為人妻、孕婦、母親後。於過程深刻體會女性的成長是質變的,那些不能即刻跟上身分變化的困難,有現實的,也更是心理的。目前仍在調適,並試著於過程中持續感受與思考,期望經驗能轉為專業能量幫助更多轉換歷程中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