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賴敬云 諮商心理師
面對孩子的情緒反應,爸媽可以怎麼做?
1. 爸媽可以先協助孩子辨識感受。
強烈的情緒像一陣巨浪來襲,首先爸媽可以做的就是幫孩子辨識感受。洛杉磯加州大學醫學院的精神醫學臨床教授丹尼爾.席格(Daniel Siegel) 曾表示「說出感受,感覺就能夠被消化」,對情緒的辨識與命名是重要的。
他解釋道,感受的辨識有助於活化腦中較理性的部分,同時讓腦部的情緒中心冷靜下來。一旦孩子也學會辨識自己內在的感受,就比較有可能察覺並理解他人的感受,進而能夠體會並知道如何回應這類情緒。(延伸閱讀:情緒失控了?培養孩子情緒智商的3個技巧)
2. 使用同理的語言,釐清發生了什麼事。
爸媽可以用同理的語言,幫助孩子認識正在引發自己情緒的事情到底是什麼。
『他剛剛撞到你,噢!這一定好痛』
『當弟弟想要玩別的遊戲時,你真的很生氣』
當杏仁核(掌管情緒的腦區)高度運作,我們邏輯思考的能力會變弱,這時,爸媽可以替孩子講出剛剛發生的事情,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也藉此瞭解孩子的感受。
若我們總是用同理心去回應孩子,孩子會知道情緒可能會讓人難受,但它並不危險,所以當情緒出現時,他們可以去接受、消化情緒,而不用把它塞在心裡。
面如果你能幫助孩子安心,感受他心裡真正的恐懼和委屈,就會減低憤怒和情緒爆發的威力。
3. 爸媽可以提供孩子方法,協助他們調節情緒。
提供一些簡單的原則可以幫助孩子培養解決問題的技能,讓他們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把情緒的表達方式限制在適當的行為範疇內。這包括幫助孩子設立目標並找到達成那些目標的解決方案。
一開始小孩可能不會接受我們提供的因應方法,需要一點空間,但這是因為他們仍在試著開始理解自己的感受。
我們可以跟孩子這麼說:
「我們可以一起做點深呼吸,這能幫助你感覺好一點。」
「當你準備好後,我們可以試著一起將積木塔放回去。」
「我會挪到沙發上,當你需要抱抱時,我會在你身邊。」
「我會幫你清理擦傷的膝蓋。」
「你要不要問問他,能不能之後把玩具借給你玩?
我們可以在等待的時候玩這個。」
透過反映、說明及處理的技巧,你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習得管理情緒的基本技能。
(延伸閱讀:情緒失控了?培養孩子情緒智商的3個技巧)
4. 與孩子設定界線,並且修復關係
用極大的耐心與愛心教養孩子不代表我們就需要對小孩任何的需求屈服,設立界線很重要,因為這幫助小孩認識到自己可以怎麼跟這個世界互動,如果我們停在完全滿足孩子當下慾望時,就是剝奪了他的學習機會。
因此任何招致崩潰情緒的原因都不能屈服(換句話說,不要給孩子那塊你說不能吃的餅乾),我們可以堅守原則但仍表現出關愛,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並在他們冷靜下來後,隨時跟他們強調你對他們的愛。
心理治療師麗莎‧麥克羅(Lisa McCrohan)提出「0到6(歲)在發展中是非常重要的時期,」麥克羅說,「我們沒有外顯記憶,只有內隱記憶;內隱記憶只會被我們的身體記得,我們的大腦認知無法記住。」因此父母應該用連結、關懷與關注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孩子。
「如此一來,孩子便會用自己的神經系統以及體內發展中的各個系統經驗、感覺到『你很重要、你屬於這裡…你是被愛著的』。」
麥克羅指出,爸媽並非完美的,面對這些高壓的狀況失去耐性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們可以給自己跟孩子一些消化的時間,等到彼此都冷靜下來,再一起討論剛剛發生了什麼事,不是去批評或教訓他。
緊密關係始於傾聽。
養成習慣從孩子的觀點看事情,
就可以讓你好好尊重孩子,
而且找出雙贏之道,
這會幫你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真正原因
而不直接抓狂。
5. 請小孩「離開,自己去旁邊冷靜」可能是沒有用的。
有一種常聽到的教養方法叫「暫時隔離法」,原則上是請小孩離開現場去冷靜。但是研究發現,當我們孤立孩子,其實是在告訴他們,若他們展現難搞的情緒就會被推開,唯有「討喜的」感受才安全,真實、混亂和難搞的感受,是不被接受且也不被喜歡的。
這會影響孩子無法從自己的情緒抽離,他們相信經驗不討喜的感受都是自己的問題,所以自己就是討人厭的。他們會壓抑這類難搞的情緒,但這僅僅表示這些情緒不在意識掌控之下,下次心煩的時候會變本加厲。
丹.席格 (Dan Siegel) 表示,「暫時隔離法」帶來的孤立痛苦,會深深傷害幼童,若一再重複實行,這種經驗會「真切改變腦部結構」。
相信爸媽們一定都有孩子執拗、無法冷靜,不管怎麼道德勸說或是安慰都沒有用的時候。然而事實是一旦情緒開始潰堤,當下試圖說教已經來不及了。
不要試著交談、協商或是說服孩子任何事情,他們的神經反應正處在「戰或逃」的緊急模式,腦中掌管思想的部分當下並未運作,只要待在一旁確保沒有觸發他們對於遺棄的恐慌,並保持冷靜就行了。(延伸閱讀:孩子情緒失控了嗎?以「積極介入法」(time in)取代「暫時隔離法」(Timeouts) )
6. 區分自己跟孩子是不同的個體,教育他們應該有甚麼反應並不會幫助情緒消失
當孩子情緒高漲,生氣大叫或是哭泣,身為爸媽光是看到孩子經歷如此強烈的感受就很令人難受了,通常會希望自己化身超人,立刻解除危機,讓小孩停止受苦,特別是當這種事發生在公開場合,我們更有可能焦慮別人怎麼看自己,孩子強烈的反應是不是反映自己教養能力不足,或是沒把小孩照顧好。
自動化的反應是我們可能開始評價小孩的行為,又說又勸甚至想用更強的情緒嚇阻孩子。
父母的教誨及命令
無法消除孩子心中真正的感受,
評價孩子的反應容易引起他們羞恥的感覺,
也會讓他們學到不要表達自己。
這些說教型的評價對孩子來說很難思考跟分辨,反而容易變成小孩長大後如影隨形的負面標籤。
忍住不去教孩子是很困難的一件事,然而這個掙扎更深層的意義可能源自父母自己的成長經驗,或許我們自己的信念就告訴我們經驗到負面的情緒是不可以的,需要立即加以矯正。
身為爸媽,我們必須釐清孩子正在經驗自己的情緒,我們不能夠把自我擔憂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期待孩子立即改變行為,更需要的是去檢視這個期待的根源從何而來,從接納理解孩子的情緒開始,我們也展開自我修復的旅程。
你可能還會想看…
從蔡阿嘎夫妻遇襲事件思考:面對孩子的情緒,爸媽你做對了嗎?(上)
作者介紹
賴敬云諮商心理師,服務於昱捷診所。曾任編輯、大專輔導老師,現職諮商心理師。熱愛文字、翻譯,也喜歡貓。認為親子關係是一段複雜而美好的旅程,路途中我們逐漸辨識出自己與孩子輪廓,重新看見你我,修復關係,讓愛能自由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