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atherly
英文版本首登於Fatherly.com
譯|彭春瑜
編|馮彥翔
科學家終於弄清楚年幼弟妹的行為並非只想引人注目而已。
弟弟妹妹會可以教導哥哥姐姐同理心嗎?
新的研究指出,幼小的弟妹會教導兄姐同理心。直到現在,大家仍普遍認為幼兒喜歡引人注目;他們從兄姐身上學到不少東西,卻回饋得不多。但是,這項發表在《兒童發展期刊》(Child Development)中的研究證實,年幼的弟妹會確保自己的兄姐不會變成大混蛋,而這可不是簡單的事(延伸閱讀:同理心的培養與建立)。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多倫多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馬克·讓邦 (Marc Jambon) 聲明:「雖然有說法表示,弟妹的社會化發展主要是受到兄姐和父母的影響,但反之卻不是如此;我們發現不管是年幼的還是年長的手足都會隨著時間對彼此的同理心產生正面影響。」
都會隨著時間對彼此的同理心產生正面影響。
先前的手足研究都失衡地著重在兄姐對弟妹所造成的影響上,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所造成的影響最顯而易見。如某篇文獻探討所述,研究顯示兄姐會影響到弟妹許多面向的發展,從動作發展到其未來可能吸菸的風險。即便有獨立研究試圖釐清年幼弟妹對兄姐所帶來的影響,但仍沒有明確的結論。
手足與同理心的新研究
為了這項新的研究,讓邦和同事找來了 452 對年齡介於 18 個月到四歲大的多種族加拿大籍手足。研究一開始,獨立研究員會去孩子家中拜訪,假裝自己受傷或是弄壞自己珍視的物品,藉此評估孩子同理心水平的基線。研究員會在談論自己的痛苦時,記錄孩子的反應。18個月後,研究員會再度造訪孩子家中,看看他們在與年幼弟妹生活一年半後會有什麼改變。
即使父母的教養方式、人口特徵及手足關係的品質維持不變,他們仍在 18 個月後發現,孩子的同理心水平有提升一小部分,就統計上來說這極具意義。讓邦表示:「即便我們有考量到每位孩子一開始的同理心水平,以及同一個家庭中的手足都經歷相同的教養方式或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得到的研究結果卻都一樣,這就可以解釋當中的相似點。」(延伸閱讀:「你玩具要跟人家輪流玩啊!」—怎麼讓孩子體驗到有安全感、自發的分享?)
但有一個特例,唯有姐姐在與弟弟生活 18 個月後,同理心水平並未提升。研究員並不確定姐弟的結果不同的原因,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討:複雜的手足動力及不同的家庭結構是如何影響多樣的同理心水平。
你可能還會想看…
「人際互動的靈活度是可以從小培養的!」—孩子換位思考能力的發展及養成